我看到了一篇令人难受的文章,有时间请看看。http://www.qm-bbt.com/kpp.htm 点击:2370 | 回复:6



紫太阳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帖 | 28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92
  • 注册:2002年9月23日
发表于:2003-06-11 11:42:00
楼主



紫太阳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帖 | 28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92
  • 注册:2002年9月23日
发表于:2003-06-09 21:07:00
1楼
没有人发表看法吗?那些糊里糊涂的判定、否定、推论、结论实在让人难以看完。花了那么多的篇幅一定要证明1+2不等于3!哎。。。。!说自己好就得啦,非得说那么多的废话

王冠军

  • 精华:16帖
  • 求助:0帖
  • 帖子:21帖 | 26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19
  • 注册:2003年1月24日
发表于:2003-06-09 22:17:00
2楼
将“www.qm-bbt.com”上的文章的前半部分贴到这里,希望大家讨论讨论,还是有益的。 就像这位作者所说的,弄不清电动机理论,研究电动机调速是不行的。但糊涂了也不行。我见到他的这篇文章发表在好几个刊物上,也不知道专家们有何感想? 我认为作者对电动机的基本理论模糊,尤其是电能和机械能转换的原理。审判了半天经典的电动机理论,而又将其据为己有,命名为P理论,自相矛盾。 “向传统电机学提出的挑战 了解交流调速的基本原理,无论对于选择交流调速产品,还是从事交流调速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调速的本质和机理决定调速性能,如果您目前已经明确了在什么设备上调速,并且希望取得预期的效果,您就应该根据所掌握交流调速的原理,结合上述的选择条件,科学的选择交流调速产品。 似乎了解交流调速原理需要很专业的理论基础,容易使人望而生畏。然而事实上交流调速原理并没有那么深奥,只要您具备最基本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如:能量守恒、牛顿定律、电工基础等),就可以很清晰地认识交流调速的基本原理。这样您就可以进行科学决策和选择,避免了因盲目性而造成的损失或失误。 目前市场经济中产品竞争非常激烈,一些产品和技术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宣传,而是大肆炒作,言过其实甚至无中生有,因此掌握科学、明智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交流调速原理,有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沿袭了180多年的传统电机学,竟然把一个人为的定义式作为公式来指导交流调速。大家知道,公式是客观规律的数学表达形式,它只能产生于已有的定律、公式而不能产生于人为的定义;定义式不过是人为的主观意志,是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如果把定义式当作公式,不仅违反了基本的哲学逻辑,而且也不可能正确地指导科学实践。因此,我们分析、研究交流调速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仅仅凭借人为的主观定义。例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际验证,但由于没有得到科学证明,因此还只能叫做猜想,而不能称为定理。我国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经距离完全证明仅有一步之遥,但仍无法改变猜想的称谓。可见科学是多么的严肃和严谨,更不要谈用人为定义去解释客观物理现象。为了使您了解这一重要事实,现在把传统电机学交流调速所谓的公式产生过程介绍如下,希望您能产生兴趣。 传统电动机学的异步机转速公式是这样建立的,首先定义转差率(异步机的一个参数)。令转差率 S=n1-n/n1 (1)   式中:n1 ---为同步转速 n ---为电动机转速 由式(1),经代数变换得n=n1(1—s)   (2) 可见,式(2)仍然是定义式,它只不过是式(1)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又,由于 n1=60f1/p (3) 将式(3)代入定义式(2),于是 n=60f1(1—s)/p  (4) 应该注意,式(4)与式(2)没有本质变化,尽管式(3)是公式,但它仅仅起到参数变换作用,并没有改变式(1)、(2)的定义式性质。因此转速表达式(4)只不过是人为的定义式,不能成为交流调速的理论依据。 另外,根据转差率定义式建立的同步转速与电动机转速关系,显然也是人为的意志,因为定义式本身就是人为的。事实上同步转速是磁场的变化速率而非机械的运动,而电动机转速则是机械运动,两者运动属性不同,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摘自《异步机转速公式及转差率的讨论》 屈维谦) 内馈调速发明人,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屈维谦通过深入的研究,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率先提出了交流调速功率控制的新理论(简称P理论),下面我们将会详细介绍。 用定义式解释交流调速不仅存在逻辑错误,而且对很多调速无法自圆其说。举例来说,传统电机学认为改变转差率的调速都是低效率的,然而如串级调速、双馈调速等只能属于变转差率的调速却是高效率的,甚至超过变频调速。当然,按这个“公式”给出的交流调速分类也是不科学的。可能正是受传统电机学这一错误的束缚,人们把交流调速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变频身上,于是形成了独尊变频、一花独放的局面。必须承认,变频的确是一种优秀的高效率调速,在低压小功率电机调速上的应用是成功的。然而“万物皆有一偏”,当把变频调速“线性放大”到高压大容量应用时,变频调速就暴露出难以克服的问题和缺点。但人们仍然苦苦追求变频,甚至不惜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牺牲可靠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排除商务炒作的因素之外,关键是理论的误导。变频调速真的是唯一理想方式吗?为什么串级调速,以及我们将介绍的斩波内馈调速和变频调速有如此类似的调速特性呢?我们对变频、串级调速内涵真的理解了吗?这一连串的问题都等待着科学的回答,可以说,近代交流调速目前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并不亚于技术问题,那就是弄清电机调速的实质,建立统一的电机调速理论。否则,交流调速的发展很可能迷失方向。 有兴趣的朋友如果愿意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理论问题,欢迎与我公司联系,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屈维谦先生的有关论文。并热忱邀请您参加讨论。 I .电机调速的P理论 这是屈维谦先生在发现传统调速理论有关错误的同时,通过大量艰苦工作研究和提出的电机调速新理论,即功率控制调速原理,简称P理论。事实上P理论非常简单易懂,它可以通过下面的异步机模型得到证明   从异步机的输出端观察,机械功率 Pm=TΩ,因此转速 Ω= Pm/T, 受转矩平衡方程式的约束,电磁转矩只能服从并等于负载转矩,而负载转矩是客观存在,它只决定于负载性质,与调速无关。因此调节转速只能通过改变机械功率Pm才能实现。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Pm=Pem—P2 其中 Pem—— 电磁功率 P2—— 转子铜损功率 所以Ω= Pem/T— P2/T, 于是得出:控制机械功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控制电磁功率Pem,由于没有增大损耗,所以调速是高效率的;二是控制转子损耗功率P2,由于只能增大损耗,所以调速是低效率的。异步机调速的实质在于功率控制,所有调速方法都归属于功率控制法则之中。 II .P理论说明了什么 P理论揭示了电机调速的实质,为交流调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调速的效率取决于调速的机理,电磁功率控制调速由于没有增大电机损耗,因此调速是高效率的;反之,损耗功率控制加大了损耗,调速自然是低效率的。把调速原理和调速性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科学选择调速产品提供了简明的理论依据。变频调速只是高效率调速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独尊变频”的观点是错误的,变频调速的实质是基于定子的电磁功率控制。 ”

紫太阳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帖 | 28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92
  • 注册:2002年9月23日
发表于:2003-06-10 17:25:00
3楼
对,应该COPY过来

whjuli

  • 精华:1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7帖 | 25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72
  • 注册:2002年2月06日
发表于:2003-06-11 11:42:00
4楼
旧瓶装新酒,美曰P理论

迎风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5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65
  • 注册:2003年9月25日
发表于:2006-02-23 16:05:00
5楼
兜了一个打圈子,还是能量守恒嘛
误人。。。

Lao_Zhang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1
  • 注册:2007年1月08日
发表于:2007-01-08 12:31:00
6楼
屈维谦先生的所谓内馈式电机调速其实就是串级调速的一个变种,有优点,也有不少问题,否则早就在国内外大发展了。其实这种方式也不是屈先生的独创,国外也有人提出过,但工程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故没有大的发展。至于用这种方式与变频调速抗衡,大概只是屈先生的一厢情愿。
屈先生用内馈式电机调速赚点儿钱也就算了,毕竟是市场经济,有人卖,有人买,好不好用买的人心里最清楚。他还要颠覆传统的电机理论,提出所谓“P”理论,这就有点儿可笑了。鉴于他稀里糊涂的概念和乱七八糟的“理论”,我想大家不要当真,也不要试图和屈先生讨论什么学术问题,绝对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的。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