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是比IPD更基础的知识 点击:33 | 回复:1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38帖 | 9回
  • 年度积分:49
  • 历史总积分:1152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5-07-02 10:45:24
楼主

前些天我写过两篇文章,谈到多数中国企业不宜采用IPD。文章得到多数网友的支持,也受到了一些批评。看到这些批评后,我进行了一些反思,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IPD有许多很好的思想和做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IPD解决不了许多基础问题。


对于这个判断,有人说:IPD强调的就是创新最基本的思想啊。我意识到:人们可能遇到了语言的局限性。其实,“此基础”非“彼基础”。对数学家来说,数学的基础是什么?或许可以说,是集合论的公理系统。最近100年,数学家用“集合论”的概念描述每一个数学领域。但是,如果你是个小学数学老师,面对几岁的孩子。你会教孩子“集合论”吗?你会用集合论去证明-1乘以-1等于1吗? IPD的一些基本原则,就像数学中的公理体系;而我们许多同志需要学习的创新基础,是加减乘除。概念之间有差别。


我经常说:从事技术创新工作时,许多专家院士理论或者技术水平很高,但缺乏常识。我自己也经常困惑于解释“缺乏常识”。后来,德鲁克先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对创新者来说,基础是要“做正确的事”。如果企业认真地考虑一件事情是否正确,就急急忙忙地大干快上、展示十八般武艺,往往就是缺乏常识。人们要补偿常识,就是要学会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对别人正确,不一定对你正确。比如,买私人飞机对马云正确,对我就不正确。再如,并非做意义大的事情就正确,而是要结合可行性(尤其是对自己来说的可行性)。比如,研制长生不a老药的意义很大。但对我来说,就是不正确的事情。还有一种常识就是:技术的价值和困难往往决定于应用场景。所以,必须基于对应用场景的深入理解,才能判断一个创新目标是不是合理。


对于我国的创新者来说,理解这些常识往往更加重要。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很多人理论水平很高,却缺乏常识。我面试研究生时,经常发现一种问题:许多同学会用复杂的公式计算一个复杂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性,却说不清楚什么叫可控可观。创新也是这样。许多人做事的水平不错,却往往做错误的事情。


IPD强调的基础,往往是以多方协同为前提的。很多人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时,对协同的要求不一定很强。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qila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75回
  • 年度积分:90
  • 历史总积分:1048
  • 注册:20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25-07-03 08:54:16
1楼

开卷有益

回复本条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