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厂智能化改造中的常见难点问题 点击:7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34帖 | 9回
  • 年度积分:35
  • 历史总积分:113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5-05-06 10:51:13
楼主

不久前,有位老同学向我谈起某家企业想进行智能化改造。这家企业过去曾经请过一些人帮助改造,但效果都不是非常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关键参数(如炉子内部的温度)不能准确地采集出来。所以,生产控制主要还是以老师傅的经验为主。


关键参数难以准确采集,这是个非常典型的问题。在智能化过程中,这种现象是大概率发生而不是小概率发生。对许多场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难的,就像我常说的“养花不生烂叶子”的问题。如果钻牛角尖,只想着如何把参数测准,很可能最终是“试图解决无解的问题”。


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的?这就要用我经常说的思维方式:要学会变通。如果关键的参数A难以测量,可以去测量便于测量的参数B。这就好比,内脏的温度A无法测量,就可以测量腋下的温度B。只要两种参数有着固定的关系,就可以用容易测量的参数代替不容易测量的参数。


“用容易测量的参数代替不容易测量的参数。”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人们制定工艺标准的时候,用容易测量的参数B代替难以测量的参数A。比如,工艺参数需要炉内温(A)需要1000度,但测量位置的温度这时候是800度(B)。于是,人们制定的标准是B的温度是800度,而不是A的温度是1000度。


有人可能要问:测量位置的温度B是800度的时候,怎么才能知道炉内温度A是1000度呢?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测量位置的温度是800度的时候,炉内温度真的未必是1000度。但我们反过来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炉子内部的温度一定是1000度呢?可能是个理论计算出这个温度。但理论计算也不一定靠谱啊。人们实际上是怎么做的呢?实际的做法往往是生产中“试出来的”!也就是说,最终的效果怎么好就怎么做。


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前面有个假设:容易测量位置的测量值B和关键工艺参数A之间有稳定的关系。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一切都好办了:先让工人师傅按照经验去生产。找到一次特别成功的案例,就可以定标准了:这一次测量位置的温度B是什么温度,就把标准定到这个温度。以后生产的时候,就按照这个标准生产就可以了。这就叫做“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人总是执着于理论上的计算结果,其实是缺乏经验的表现。


这种做法的道理是显然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呢?难点在于“测量位置所测量的参数B和关键工艺参数A之间的对应关系稳定”。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要做到这一点,设备状态要稳定、生产操作要稳定、原料要稳定、传感器和测量标准要稳定。为此,相关的要素要尽量标准化。为了保证标准的执行,企业必须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这些“背后的逻辑”,才是智能工厂建设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因素。在工厂里,“管理定义技术的边界”,很多技术问题的关键本质上是管理问题。


我经常说,数字化要有创新思想,而创新思想往往体现在善于“变通”。今天说的这件事,就是典型。很多学院派专家的毛病,往往就在不善于变通,总是试图去做无解的事情。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