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技术创新:其实是一种“四不像” 点击:23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31帖 | 9回
  • 年度积分:32
  • 历史总积分:1135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5-04-10 08:46:08
楼主

多年来我一直问自己:我的创新课为什么是必要的、新意何在。假期期间,我做了点结构化思考,修订成几张PPT。

有一种动物叫“四不像”,角像鹿、脸像马、蹄像牛、尾像驴。由此可见,“四不像”其实是“四像”:每一种动物都像一点,又不全像。

image.png

企业的技术创新其实也是这样:像工程项目管理、像新产品开发、像技术研发或发明、像软件开发,但却都不完全像——既要有系统性思考,又有奇思妙想;既要考虑技术问题,又要考虑经济问题;既要强调满足用户需求,又往往不能按照用户口头的要求去做。创新者也一样:像科学家、像总设计师、像产品经理、像发明家、像技术专家,但又都不太像。所以,一些常见的可成,如项目管理、新产品研发、TRIZ等并不能覆盖我要讲的东西。所以,讲创新课还是有必要的。

image.png

我想,可以把创新分成三个阶段:策划、研究和开发。企业创新方法论的特点在策划:如果策划到位,研究阶段的工作,就相当于科学研究或技术发明;而开发阶段的工作,就相当于工程项目或新产品开发。这种划分方法,与软件工程有点相似。

我们重点讲策划过程。策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以终为始”。那么,什么是“以终为始”?

image.png

我们先看策划的正向逻辑:创新来源于用户需求。需求确定了以后,需要设计一种功能以及实现的原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原理清晰了以后,需要提出对创新资源的需求,并给出设计和实施的方案。最后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评估完成后进行实施。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创新就像一个产品或者工程开发项目。

但是,企业创新项目往往并不这么简单。原因就是初步设想出来的原理可能会遇到各种麻烦。一种常见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资源(条件)来实现。比如,传感器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稳定。这时,可能就要反复修改方案。另一种常见的问题是:方案评估下来,可能发现很多不合适的地方,也需要重新调整。这种问题,在普通的工程和产品开发项目中相对较少、改动较小,而在创新项目中却非常常见,甚至可能会全盘否定技术原理、重新定义用户需求。这恰恰就是创新不同于普通的新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地方。

以终为始,就是强调这种“反向思维”:首先必须要把“终点”想清楚,对创新项目来说,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人都会犯错。然后再仔细分析可能遇到的麻烦,这些麻烦可能来自于技术本身的实现逻辑,也可能来自技术创新过程的实施逻辑。从思维方式上讲,“以终为始”是典型的工程思维;但从技术难度上讲,创新的“终点”不是那么容易想清楚的、难度是很大的。

我们必须承认:人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这是一种现实。人们一般不可能在项目策划阶段,就把所有的细节想清楚。怎么办呢?在策划阶段,关键是把可能的逻辑断点想清楚。想清楚之后,就可以放在研究阶段去处理了。策划阶段以终为始的目的,是要看到这些问题,而不是立刻解决这些问题。

image.png

我曾经多次提到:创新的技术原理往往是简单的。为什么必须是简单的?就是便于想清楚。怎样的原理才便于想清? 就是技术实现过程中的麻烦比较少;而麻烦少往往意味着参数的裕度比较大。怎么才能做到麻烦少、裕度大呢?一般来说,就是要放弃理想的做法、回归现实。不理想的地方,可以放在下一轮优化。

这就往往需要重新定义用户的需求,通过变通来解决问题;而且,只要能领先半步就可以了。种思维方式,往往就是对问题进行变通,从而体现创新项目往往有“奇思妙想”的特点。也就是说,这些“奇思妙想”,让工程分析和实现更简单。我的创新课还指出:这种“奇思妙想”其实是基于机会的,机会包括“天时、地利”等多个方面。这是课程的重点之一,也是特色之一

image.png

然后,在研究阶段,把这些问题解决。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就放弃这个项目。从经济角度看:如果一个相信项目在研究阶段放弃,不是真正的失败,而是“不成功也不失败”。真正的失败,是项目临近结束的时候、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发现做不下去了。优秀的创新者不可能保证每个项目都成功,他保证每个项目都不失败。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