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蹭什么热点。因为产能过剩其实是很早就存在了。笔者在近几个月调研和建设APS项目的过程中,已经很多次听到企业有这么一种需求:在订单不饱满的情况下,尽量开动最少的机器来完成任务,这其实是给APS提出的一种排产调度目标。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从可重构制造系统的角度来说,即核心在于制造系统的配置能够适应产品品种及其批量的变化。比如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其必然是要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不同时期的批量大小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制造系统的配置及其组织形式都是不一样的,其中的衰退期必然伴随着产能过剩。对于多产品混合和混流生产的情况来说,就涉及到这种曲线的一种叠加,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一下产能过剩,但并不绝对,尤其是在动态的情况下,订单任务不饱满可能也会成为比较频繁发生的一种现象,产能过剩基本上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企业不可能一直处于高速的成长期从而需要产能不停的扩充才能够满足任务要求,这是不现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必然是早晚也会面临产能过剩这种状态,不管是长期性的还是临时性的。
产能过剩语义环境的基础首先是已经具有了充足的资源,其次是任务量不饱满。
简单的解决办法:比如少开动一些资源,或者说用最少的资源来完成任务,可以通过aps来实现这种资源的配置决策。比如在不裁员的情况下,减少工作的时间,减少到什么程度才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其实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决策,可以通过aps来实现的。
复杂的解决办法:
典型的办法就是追求自动化,反正已有资源已经够了,为了降低成本这就是基本的追求目标了,那就提高自动化,实现“机器换人”,不仅是体力的更换,也包括引入先进的智能技术,实现脑力的更换,通过减少人员提高效益。虽然这种做法,不是对社会友好的做法,但从技术角度来说也是一种选择。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自动化不应该是单一产品的那种流水式节拍化生产的固定单元,而是应该走向多品种柔性混流生产线这种局面,这种数字化建设的复杂程度就很高了。(具体可以参见笔者公众号前面的两篇文章)
其实从复杂动态的市场与生产环境角度来说,任何可见可视的产线或者单元形式的制造资源组织方式,其实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增加了产能过剩局面下的管控技术复杂程度。随机应变快速响应的最高境界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其中的关键核心在于:按需组织逻辑单元。(笔者之前的公众号文章有关于2019年汉诺威工业展所实践的一种先进制造系统组织模式的分析,有兴趣的可以去翻一翻)。
产能过剩不是在发生之后被动的去解决(虽然必须要去解决,甚至使用很多更加复杂的数字化技术),而应该在制造系统搭建之初的时候就应该埋下应对这种局面的伏笔。其本质在于大批量的效率以及多品种的柔性两者之间的平衡,相对来说,技术的复杂程度是完全可控的。
来源:微信号 智能制造随笔
作者:王爱民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