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业智能 正文

回复

数据不落地"到"比较优势:前辈对数字化本质的思考

产业智能 浏览:48 回复:0 收藏

gchui  2025-09-12 13:19

宝钢有位领导曾被调往外地任职。期间他写了一篇文章,对企业几十年来的管理进步做了总结。读完他写的文章,我感到十分惊讶:整篇文章竟然没有提及计算机和信息化的作用。他的观点为何如此片面呢?后来我明白了:他从开始工作就处于信息化水平很高的企业,习惯了信息化的支持,不了解没有信息化支持的企业是如何运作的,因此对信息化的作用视而不见。说句不敬的话: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我对信息化的理解,两位前辈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位是我的师傅王洪水先生。上世纪末,他主持了宝钢多个信息系统(包括9672系统)的开发。另一位是宝钢的老领导何麟生先生。何老50年代进入鞍钢,从技术员做到副厂长,再到宝钢领导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运作的不同之处特别了解。他临终前的几年,经常和我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最近搬家整理材料时,我发现了一些何老给我的纸质文档,其中一篇写于92年,现在读来仍很有收获。


何老曾和我谈到,过去企业产供销各个部门有自己的账本,每个工序也各有各的数据。在纸质文档时代,一旦某个账本发生变化,就可能与其他账本对不上。于是,各单位经常“吵架”。所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这些数据统一起来。他在文章中提到:“任何数据只允许从一个数据源输入;任何用户只允许查看不允许修改,保持数据的唯一性。”这段话让我想起宁振波先生曾对我谈起的推进飞机数字化设计时的要求:唯一的数据源,同一个软件访问、同一个版本和设置。


何老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要求极为严格。宝钢建厂时,他要求关键生产和管理数据的传递不能通过人。当时没有现在的网络条件,他就要求用RS232、Modem甚至软盘传输,不能用电话、纸张的方式传递,这就是所谓的“数据不落地”。这个要求,保证了宝钢“按合同组织生产”战略的落地。对于擅自改变数据的人,即便是出于好心和工作需要,他也要求其下岗。


在何老的文章中,我也理解了数字化管理产生的背景。很多人谈这个问题时,只是从计算机的角度去谈。但何老却能从需求的角度去谈。


他提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自动化、连铸、平炉等技术的应用,日本钢企的产量大幅增加。同时也赶上用户对产品个性化需求变得强烈,合同变小。这时,生产管理人员根本忙不过来、经常出错。所以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在我最近看的这篇文章中,他特别提到了“质量管理”对信息化的推动。何老说,过去的工厂最重视的是产量的管理。后来,对品种和质量的要求逐渐被重视起来。在何老看来,质量管理比产量管理困难得多。产量的管理很简单,就是一个数。但质量管理却涉及到成分、工艺、操作、检测多个方面,每个车间和工序都需要用几十个、几百个数据来描述。而且,不同品种需要的数据和标准还不一样。这样,人工管理的难度就特别大。于是,计算机管理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我不久前意识到:数字化的价值往往在于计算机相对于人的“比较优势”。比如,计算机计算快,人计算慢;计算机不会出错,人会出错;计算机记忆力强,人记忆力差等等。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用数字化技术代替人的工作就可以少犯错,数字化技术就容易创造价值。


但是,“比较优势”的大小,却与问题本身有关。一般来说,问题越是复杂、数据处理量越大、响应速度要求越快、重要性越大的场景,“比较优势”也就越大、价值也即越明显。很多地方之所以没有采取数字化的技术,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场景太简单(如产品单一、质量要求低等),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就相对较小。这时,即便推进数字化,带来的效益也非常有限。所以,问题不在数字化本身而在应用的场景。何老的工作经历,恰好发生在“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发生转变的年代,问题就看得特别清楚,也特别本质。


数字化转型是个伟大的事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技术场景的改变或者改革。在场景改变之前,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很弱;在场景改变之后,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则很明显。


新的场景有什么特点呢?本质上归结为四个字“多快好省”。更高的劳动效率(人均生产更多)、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比如,工业4.0的一个典型场景,就是在效率、质量、成本没有变差(甚至变得更好)的前提下,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然而,这样做的话,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单凭人力努力,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工作。换个角度看:人做事越难,数字化技术的比较优势也就越强大。


场景的改变往往意味着选择新的、高端的客户和市场,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甚至需要企业改变商业模式、运作方式以及职工的工作方式。如果没有这些改变,企业一直处于低端,机器的“比较优势”就很小,数字化的作用也就成了“高射炮打蚊子”。


德鲁克先生说:做正确事、正确地做事。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战略支持的业务上的创新决定事情本身是不是正确的,而数字化工作本身其实属于“正确地做事”的范畴。因为战略决定场景、场景决定数字化技术比较优势的大小,数字化工作本身决定能否把比较优势发挥出来。故而孟晚舟说:成功的数字化转型往往是战略驱动的。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