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可以通过该条回帖上端的“管理”功能修改,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有利于版面,也便于阅读。
“病句”可以通过该条回帖上端的“管理”功能修改,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有利于版面,也便于阅读。
陈虎是业内不可多得的数控帅才,不仅精于单元技术和技术体系的规划,而且对数控软件工程化开发和技术管理颇具想法和实践经验,目前并不在凯奇。
从“野夫”对“NC发展为CNC是微计算机发展的必然结果”和“NC发展为CNC是被计算机化”以及用“现有”对“数控最本质东西还是插补和轨迹规划等数控功能软件”的辨析来看,算是本人首次与“野夫”在技术观点上趋于一致了。
关于数控中的运动(下面代之以数控)与逻辑(PLC)的关系,早期在西门子和发那科之间曾有过争论,西门子认为数控附属于PLC,发那科则认为在数控系统中PLC应附属于数控,这种争论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毕竟西门子是由控制逻辑走向数控,而发那科以上来就搞的数控,所以发那科称数控的PLC为PMC。然而数控技术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这两大主流数控系统供应商的数控在技术体系上渐渐趋同,虽然发那科还是坚持着PMC的名称,但轴控已然越来越多地融入在逻辑体系之中。而且两大企业的高端控制器平台也无一例外地走x86+Windows的wintel体系。
To波恩:
多谢先生指点,本人又改正了上贴中一处笔误。另外,重复之贴,是否可删去?
不怕诸位笑话,对于上网,本人才刚刚启蒙,且只能用手写笔。
野夫搞数控的年代,我们还没出生呢,呵呵。
现在想起来,还真似曾在以前的资料中听过WEDM这词,只听过,不了解,俺恢常之孤陋寡闻。
对于微电子电路的时序竞争,那也算得上一门课题,在这工控坛子里,能有机会深入研究的人哪怕是表面研究的人都非常少。做工控绝大部分是搞上层建筑的,底层的东西在电子类论坛。
野夫先生要是有体会,不妨给俺们传授一二
以“野夫”自述的生平看来,“野夫”当年做WEDM时当在长风,苏州之所以诞生了那么多的电加工企业,先生功不可没。
“WEDM算是我国数控业与计算机业的双重元熏,这可算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提法没有问题,只是WEDM目前也已落后于国外同行了。
“顺便指出,国内许多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系均从WEDM 起家”的论断多有以偏概全之嫌,至少1958年国内搞出来的第一台数控机床和抗美援越期间搞的劈锥铣就是直接面向车铣工艺,1958年的首台数控集中了清华数学力学系(后来的计算机系主体)和机械系的计算机学科、自动化学科和机械学科,以及相关机床和兵工企业,是真正跨学科,产学研用大联合,只是囿于当年的技术政治化因素,数控技术最终并没有机会在象牙塔中长大,清华的数控后来就只由机械制造学科继续研究,计算机,自控都抽身干别的去了,除了往脸上贴金还会提及第一台数控和劈锥铣,大概那两个系的老人没人还会记得有谁搞过数控。
不知“野夫”多年之后重返数控感受到的“现有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有问题”具体是指什么?
数控机床的精度更多的取决于机械系统的安装和传动精度,在精度问题上数控系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比如螺距补偿,温度补偿等。小直径精密车用途很大,比如编码器的精密小轴,按照海德汉的人自己的说法,海德汉的两大绝活:一是精密光电转换和处理,二就是精密加工和装配,对于国内的编码器同业这而言,甚至连可用精密轴承的卖家都找不到,又谈何精密编码器呢?!
一个农民企业家到国外去考察,回来人家问有什么感想,他说:“国外太厉害了,打小就学外语,外语多难学啊!”
还是以前那个建议,别讨论了吧,讨论无意义,呵呵呵。难不难弄得,难不难学的,跟你们的认知程度有关。就像那个农企的感受一样。人家搞人家的,自得其乐,你懂不懂得,与别人无关,呵呵呵。其实,运动控制根本不在乎速度和精度!。
先说速度,谁都知道用汇编运行速度最快,为什么非要用高级语句呢??
再说精度,切削加工,精度是机械结构与控制精度结合的产物,你能说,温度变化,你的车床导轨不增加0.001mm????你的齿轮传动比是100000000000000:6000000000的超高精密齿轮??呵呵呵。机械部分精度达不到,控制精度再高又有何用?况且精度要求再高就必须用磨床,切削部分增加精度也无意义。其次,精度加工,也在于你的进刀量,你每次进刀0.01mm水平移动0.01mm/分钟,加工出来是一个精度,你每次进刀0.0001mm,水平移动0.0001mm/分钟,加工出来又是一个精度。
如图:同一把刀,在不同的切削深度和速度下加工出来的表面光洁度肯定是不同的。
呵呵呵,数控设备,实际在乎的并不是它的精度,而是它的批量性,批量精度。
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保证一定精度(可以满足普通精度要求既可)的基础上,减少人的动作。这才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