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所悟, 非我辈所能及也!!
先生之所悟, 非我辈所能及也!!
怎么搞的和文化大革命一样了?所以有时候有人说“中国教育一点都不失败,看教育的最终目的了”,呵呵。
总线很神秘吗?如今来说没什么了,但只是有个总线系统就是高档了吗?中国在系统上缺的东西太多了,不要说性能,连很多功能都没,踏踏实实先做一个真正意义上功能齐全的数控系统出来再说吧。
高手论剑,看得过瘾,很多不懂,慢慢消化。
波恩高手已是熟悉,自不用说。但尽管不太懂,我倒是更是欣赏野夫的观点,不是数控的观点(我不懂),而是思维的观点。野夫说的“哲学”,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就是“思维方式”,我们已习惯于看大象的鼻子,大象的耳朵,以为大象最了不起的就是鼻子,却不太了解象群的习性。
删帖!!!
还是看某人瞎扯吧
回复内容:
对:通讯网 关于各位引经据典,东方玄学,西方宗教,老子,屈原,金庸全搬出来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腮帮子狂甩,唾沫星子乱飞。呵呵呵。有意思!呵呵呵 内容的回复:
本不想说, 实在看不下去啊!
还是看某人瞎扯吧
来来来,野夫先生,你用嘴巴和哲学,俺后生来用拳头、用金庸武侠支持你。俺用不懂装懂来支持你。
野夫之意在于探讨“本质”和“关键”,与俺一样追求一言以蔽之那“一言”,如同在宏观上,我喜欢用“滞后”“惯性”等概念描述系统,不到实质计算上就不用什么传递函数来描述系统。看到野夫的“delay”,俺攀高枝寻找气味相近者捧臭脚打群架。
野夫之意,希望用一种求教的方式,给如日中升的数控中坚如波恩、刘岩利、征、firstrazor firstrazor、@Q等等高人,提一种思路——哪怕这思路、思想不被接受、不被认知,他也在为中华之数控添一把火、尽一己之力。
任何一个行业中、任何一个系统中,都会有历史或自然产生的分工,有一些人在作形而上的哲学理论思考,有些人在做前沿细节分枝的研发,有些人在用别人理论、研发出来的东西大量实践。
在这样一个既混沌而有序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技术观点,是有较短时间阶段适用性的,而野夫之所求,是更长时间的阶段适用性,其实质,用通俗的话来讲是:永恒。虽然这并不可能,但是“不可能”永远阻止不了无数求真者的脚步。
有人追求“永恒”,也必须有人追求“阶段适用性”,更必须有再多的人追求大量的实践,这是现实中我们更需要的,我姑且认为波恩、刘岩利、征、firstrazor firstrazor、@Q这些高人都站在这两个层次。他们是中坚力量。“数控重在体系”,“CNC化是NC的微计算机发展的必然结果”,“现有数控最本质东西还是插补和轨迹规划等数控功能软件”,诸如此类的论点,无不是“有针对性”“有阶段性”的,正是这些论点,让冲锋在前的人,有了尝试的机会和实践的具体方向。
至于一些“技术门槛”“商业壁垒”的存在,这是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它对“总线”进程的推动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这属于社会学范畴,与自然科学不在一个分枝,在这里我们可以不作过多的探讨。
希望野夫先生,在“哲学”与“技术”的交点上,再具体技术化一些。不必多引导,不妨直指观点进行论证,才能让大家的讨论,进入真刀实剑
事实上,全数字接口与脉冲、模拟接口,从信息论的角度,都属于信息交换的方式。在不考虑数字、脉冲、模拟方式在信息交换效率(这个词可以换作俺提过的“滞后”“惯性”,或者野夫提的“delay”)上的区别,其本质没有什么不同。
按野夫的思路,我试探性地“揭露”一下数字通讯方式与脉冲、模拟方式区别的本质:把这三种方式,从信息论的角度,都看作是通讯;数字通讯方式,一般可以认为是“双工”的,有的还可以“全双工”,一般脉冲、模拟方式,是单工的。这个“本质区别”,在目前,将会把数字通讯方式推向制高点。
不考虑通讯效率与单工、双工,从群控的角度来讲,脉冲、模拟,从电路原理上,增加驱动能力,也一样可以实现一对多的“通讯”。在数字信息化的年代,脉冲本来就要计数、模拟最终也大多要AtoD,它们与数字通讯的区别,还有一点是,一般没有“时钟同步”的概念。
而由数字通讯组成大系统,在某些角落,仍会有脉冲或模拟作为底层支持,数字通讯通过其“强健的沟通能力”作为上层建筑来协调。
俺考虑的数字通讯与脉冲、模拟的两个区别,是不是足以支持它成为数控的领衔主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