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变全桥传感器 + NI PXIe-4309 应用场景

线缆长度严格限制:应变全桥传感器输出为 mV 级小信号,线缆延长会导致信号衰减、噪声耦合(如电磁干扰、工频干扰),甚至超出采集卡输入量程适配范围。建议根据传感器输出阻抗和采集卡输入阻抗匹配要求,控制线缆长度(一般不超过 5 米,特殊场景需采用信号增强方案)。
屏蔽与接地设计:优先使用双绞屏蔽线,屏蔽层单端接地(靠近采集卡端),减少外部电磁干扰对小信号的影响;避免线缆与动力线并行铺设,降低串扰风险。
线缆阻抗匹配:确保传感器输出阻抗、线缆特性阻抗与 NI PXIe-4309 输入阻抗(高阻抗差分输入)匹配,避免信号反射导致波形失真。
采集卡参数匹配:选择支持差分输入、低输入噪声、高分辨率的采集卡(如 NI PXIe-4309,24 位分辨率、低噪声前端),匹配应变全桥传感器的 mV 级输出;若传感器输出信号过弱,可利用采集卡内置放大功能(如 PXIe-4309 的可编程增益),替代外部调理电路时需确保增益范围覆盖信号动态范围。
硬件接线规范:采用差分输入模式,避免单端输入带来的共模干扰;接线时确保正负极性正确,接触良好(避免虚接导致信号丢失或波动);采集卡接地端与传感器接地端共地,减少地电位差干扰。
传感器工作条件:确保应变全桥传感器供电稳定(如恒压 / 恒流供电),供电波动会直接导致输出信号漂移;传感器安装牢固,避免机械振动或应力变化引入额外噪声。
信号预处理:若去除外部调理电路,需确认传感器输出信号无直流偏移过大、谐波干扰等问题,必要时通过采集卡软件进行滤波(如低通滤波),剔除高频噪声。
分步验证法:先通过短距离线缆连接传感器与采集卡,验证信号是否正常采集,再逐步调整线缆长度或环境条件,定位干扰源。
噪声排查:若采集到的波形含杂波,可对比空载(传感器未受力)与加载状态的信号,区分传感器本身噪声、线缆干扰或采集卡噪声,针对性优化(如增加屏蔽、调整滤波参数)。
软件辅助优化:利用 LabVIEW 等软件进行数据采集时,合理设置采样率(高于信号最高频率的 2 倍,遵循奈奎斯特准则)、采样点数,避免采样不足导致波形失真;通过软件滤波、信号校准(如零点校准、增益校准)提升数据准确性。
小信号采集的关键在于 **“减少干扰、匹配特性、稳定传输”**:需从线缆、硬件、传感器、软件多维度协同优化,重点解决信号衰减、电磁干扰、阻抗不匹配三大核心问题;当去除外部调理电路时,需充分利用采集卡的高分辨率、低噪声、可编程增益等特性,同时严格控制线缆长度和布线规范,确保小信号完整、稳定地传输至采集系统。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