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通讯演进史”。
从最初的继电器信号线,到RS-485总线、现场总线(Fieldbus),再到如今的工业以太网、OPC UA、IIoT通信——
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在推动工厂从“孤岛设备”走向“互联智能体”。
而在“智能制造”的时代背景下,工业通讯早已不再只是“信号传输”,
它承担着数据流通、系统融合、智能协同的核心使命。
二、工业通讯的演进阶段
1. 点对点时代(1970s–1980s)
早期PLC之间几乎没有通讯能力。
信号传输依赖硬接线或串口点对点通信。
特点:
可靠但效率低;
成本高、布线复杂;
系统扩展性差。
典型接口:RS-232、20 mA电流环。
2. 现场总线时代(1990s)
随着分布式控制需求增加,各种现场总线兴起。
代表技术:Profibus、DeviceNet、Modbus、CANopen、CC-Link、Foundation Fieldbus。
特点:
多设备共线通讯;
主从结构,支持实时控制;
通讯速率一般在9.6 kbps–12 Mbps之间。
现场总线让PLC、变频器、仪表、I/O模块首次实现了“互联”,
但问题也显现:协议多样、兼容性差、集成复杂。
3. 工业以太网时代(2000s)
以太网在办公与互联网领域成熟后,工业界开始引入其技术优势。
代表协议:Profinet、EtherNet/IP、EtherCAT、Powerlink、Modbus TCP。
优点:
传输速率高(100 Mbps – 1 Gbps);
支持标准TCP/IP与IT集成;
可实现毫秒级实时控制;
拓扑灵活,可环网、星型、树型结构。
工业以太网的出现,使“控制网”与“信息网”首次在物理层实现融合。
4. 信息化融合与IIoT时代(2010s–至今)
进入智能制造阶段,工业通讯的核心不再是“点-点连接”,
而是端到端的系统互联:
从现场设备 → 控制层 → 车间系统 → 企业级IT → 云平台。
主流技术体系:
OPC UA(统一架构,平台无关)
MQTT(轻量化消息传输协议)
AMQP、DDS、RESTful API 等
通讯目标从“可靠传输”升级为“安全、开放、可扩展的数据互通”。
三、现代工业通讯的分层架构
为了兼顾实时性与信息化需求,智能制造系统通常采用三层通讯结构:
1. 现场层(Field Level)
设备:传感器、执行机构、变频器、I/O模块;
特点:高实时性、抗干扰;
常用协议:Profinet IRT、EtherCAT、CANopen、CC-Link IE。
2. 控制层(Control Level)
设备:PLC、DCS、RTU、运动控制器;
功能:逻辑运算、数据采集、过程调节;
通讯方式:以太网环网、现场总线、工业交换机。
3. 信息层(Information Level)
系统:SCADA、MES、ERP、云平台;
特点:数据量大、实时性次要、注重兼容与安全;
协议:OPC UA、MQTT、HTTP、数据库接口。
三层之间通过边缘网关或数据服务器进行隔离与转换,
实现“底层实时 + 上层开放”的平衡。
四、核心技术趋势
1. OPC UA —— 统一数据语言
OPC UA(Unified Architecture)突破了传统OPC的系统依赖问题,
具备以下优势:
平台无关(Windows/Linux/嵌入式均可运行);
支持加密与身份认证;
面向对象数据建模,可定义复杂设备结构;
可直接连接云平台与MES系统。
它是智能制造语义层互联的“标准语言”。
2. MQTT —— 轻量高效的数据通道
MQTT最早用于卫星与移动网络,如今在工业物联网中大放异彩。
特点:
发布/订阅模型,解耦通信;
占用带宽小,适合远程与无线应用;
支持QoS等级与离线消息;
与OPC UA结合后,形成OPC UA over MQTT新架构。
适用场景:远程站点监控、能耗采集、设备云接入。
3. TSN(时间敏感网络)
为解决“以太网实时性不足”问题,IEEE推出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
核心思想:在标准以太网中实现确定性传输。
优势:
确保关键数据包在限定时间内送达;
支持多协议共存;
可与OPC UA结合形成“确定性工业物联网”。
未来,TSN将成为工业以太网的主干技术。
五、网络架构的演进方向
1. 从分层到融合
传统的“控制层—监控层—信息层”界限正在淡化。
通过边缘计算与统一通信协议,实现“纵向贯通+横向互联”。
2. 从封闭到开放
新一代协议强调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设备厂商不再通过“私有协议”锁定用户。
3. 从静态到自适应
网络可根据负载、实时性需求自动调整带宽与优先级,实现动态优化。
六、安全性:通讯体系的命门
随着工业通讯开放化、云化,安全风险显著增加。
常见威胁:
未授权访问与数据篡改;
病毒通过通讯链路传播;
云平台接口漏洞;
控制命令被劫持。
安全设计三原则:
网络分区:生产控制网与办公网隔离;
访问控制:采用身份认证、白名单机制;
数据加密:TLS/SSL、证书体系确保数据完整性。
安全不再是附属,而是通讯设计的前提条件。
七、工程实践经验
案例一:传统厂房以太网升级
原系统采用Profibus,扩展困难。
升级为Profinet环网,控制层采用冗余交换机,现场数据通过OPC UA上传至SCADA。
结果:通讯速率提升10倍,停机率下降70%。
案例二:跨厂区数据互联
多个分厂分布在不同城市。
通过MQTT+云网关实现数据汇聚,中心可实时监控能耗。
通信延时由原来的数秒降至500 ms以内。
案例三:混合架构下的系统融合
老DCS系统与新PLC系统通过OPC UA互联,统一数据库后,
MES可直接调用工艺参数,实现生产调度优化。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