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兵9月10日 闻道-供应链思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供应链计划问题,为什么需要三种完全不同的算法?解码Blue Yonder算法引擎的商业智慧 讨论了Blue Yonder的三种算法:
(1)LPOPT采用全局优化(线性规划)
(2)MAP采用启发式(逐单计划)
(3)Deep Tree采用递归分层算法。
说一下我对这三种算法的理解。
在我看到这篇文章后,问了付兵一个问题:这是基于Blue Yongder最新方案吗?感觉与20年前i2 FP的方案理念没什么差别。(i2最早起家的方案是FP 工厂计划,在互联网泡沫后陷入困境,2010年被JDA收购,2021年JDA被松下收购后,更名为Blue Yongder)。
付兵的回答:根据19年做的研究写的,而前两个是ESP的。
我的理解:经典的东西不会变,付兵写的Blue Yongder三种算法的核心内容,与我在2005年学习i2 FP的内容的核心理念未变。此文是根据我对i2 FP理解,写的想法。
一、LPOPT全局优化的线性规划
付兵原文中提出问题:如何制定一个生产和分销总计划,才能让整个公司的总利润最高(或总成本最低)?
如果ATP大于零,可以接受订单,一旦ATP=0时,再有新订单进来,就需要是否考虑接受新订单,这时的新选择无非:加班、增加设备、产能外包,或者甩掉不重要订单。无论哪种选择,都需要更改设置,针对这个订单影响的产品、设备、原料重新计划。
这个就是启发式算法。
三、Deep Tree采用递归分层算法。
在付兵的文章中,第三部分介绍的分层算法(ICP -> CAO -> AS),这里我不再赘述。
只想说的是如果对于所有资源都采用递归分层算法,资源消耗是很大的。
因此CAO通过计划保证大颗粒度(长周期,地点汇总、产品系列)的产能与生产的相对平衡后,排产是需要小颗粒度(时间维度天、小时、分钟;地点维度车间、设备;产品维度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够执行。
分层的优点在于保证大颗粒度的相对平衡后,小颗粒度排产是在计划的框架内执行,通常不会在排产阶段去修改计划,从而保证计算资源的合理的使用。
而排产的优化空间在于生产批次的汇总。一种生产包括准备时间、生产时间、冷却时间;合理排产,将相同品类的生产集中生产,可以提高效率。
比如汽车喷漆,从红色转化成蓝色需要有较长的冷却、准备时间。将红色汽车、蓝色汽车的生产汇总。
来源:微信号xuyongshuo-work
作者:许永硕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