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工业互联网平台赔钱赚吆喝,我觉得他们可以聚焦到工厂内部,设计工厂的数字化操作系统,把工厂从最个性化到最标准化分成多层,软硬件解耦与分离可以激活大量专业的设备、软件供应商。延续几百年的大规模工厂,变得丰富多样,工厂进入个性化生产时代。
这几天参加工业互联网大会,提供数字化技术、平台、软件的供给方占了多数。
推出各种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模型,我在想:如果真有价值,为什么还要吆喝?
截至2022年,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各种平台似乎很强大,但是似乎跟自己的需求没有太大关系。
工业APP数量已超过60万个。可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制造企业真正的工艺痛点、研发痛点,大家又敬而远之,不能给出有效的方案。
这中间的差距在哪里?怎么破局?
把工业互联网平台缩小到企业内部,聚焦于生产制造过程,设计工厂的操作系统。
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类似的“灵魂拷问”仍然是:
• 存在性问题:每个工厂的业务差异化极大,是否存在可以适用各个企业的通用的操作系统?为什么?
• 如果存在,怎么定义工厂操作系统的功能边界?怎么基于操作系统,产生有价值的应用,切实解决业务问题、创造商业价值。
我的思路是将工厂和计算机对比,来理解发展操作系统的内在逻辑。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帮助人们与计算机更好地交互,并完成任务。回顾20世纪80年代操作系统兴起的历史,计算机操作系统经过四个阶段:
• 第一代(1945-1955):计算机主要用于简单数学计算。
• 第二代(1955-1965):引入了批处理操作系统的概念,人们可以将一堆任务提交给计算机,它会按顺序处理这些任务,而无需持续的人工干预。
• 第三代(1965-1980):引入了多道程序设计,单个操作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就像有许多人同时进行不同的工作。
• 第四代(1980年至今):Windows和macOS等操作系统崛起。这些操作系统使计算机更加用户友好,并引入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图形界面。
现在的工厂,就像第二阶段批处理的计算机,按照工艺流程顺序生产。未来的智能制造工厂,可以兼容多种生产产品的生产工艺,人们可以用工程师熟悉的图形界面,动态修改工厂的功能,而不用考虑设施的细节差异。
设计工厂的操作系统,一定要懂生产制造,以工业上合理的视角对整体的工厂进行分层切割,实现工厂的软硬件分离。我想至少可以分为四层:
• 个性化软件(含管理方式)
• 通用软件(含管理的底层假设)
• 通用硬件(含生产要素)
• 个性化硬件(含材料、工艺等)
具体的架构如下:
经过分层抽象之后,工厂的操作系统把生产制造环境分为实体和数字两部分,如下图。
现代操作系统实现了硬件和软件的分离,软硬件分离产生了大量专业的硬件板卡厂商和软件公司,计算机进入个人电脑时代。同样的逻辑,我相信工厂操作系统,也会实现工厂的硬件和软件分离,从而激活大量专业的设备、软件供应商,并使得集成一体化的大型工厂进入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小型时代。
来源:微信号 王晓钰说工业数字化
作者:王晓钰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