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生产对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设备技术状况,有利于提高检修技术的水平
如何评价一次大检修管理的优劣呢?
首先我们要关注大检修的过程,因为过程正确,结果才能够完美,过程严谨,结果就很难有纰漏。大检修过程包含:
1、检修前的准备的完备性:包括检修流程、计划和方案的制订,检修前的预备会议,人员培训,备件资材的准备,检修吊具、辅具和工具的准备,安全设施和安全预案的准备等等;
2、检修流程执行的规范性:包括设备的拆卸、总成部件的定置摆放、关键部位的检查、技术鉴定、部件总成的维修或者替换、设备的安装、零部件配合间隙、对中、平衡调整、设备的空载试车、负荷试车、联动负荷试车、检修现场的清理、竣工报告等。
3、技术标准的执行严谨性:依据设备图纸和相关技术说明资料而完成的对中、平衡、配合间隙调整等内容,即使是紧固一个螺栓,也要有明确规定紧固多少圈,或者按照力矩扳手的度数加以紧固。
4、质量检验和标准执行的精准性:包括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质量检验节点进行检验、测试,记录检验结果或者质量确认书,完成总装后的质量总体检验,负荷试车后的设备加工产品或者服务检验,完成质量验收报告等等。
5、安全防护和流程执行到位性:包括检修人员的安全劳保着装,脚手架的安全性检查,安全吊具、绳索检验,安全培训和安全会议,人因安全失误的纠错防错设计,安全动火、动电、断电、启动、进出装置确认体系,安全监督岗位设置与职责,安全奖惩规定等内容。
6、成本控制流程执行的主动性:包括成本计划制定、变更项目审批、免损坏拆卸的规范与执行、拆出配件的修复与再利用等等;
7、进度控制的即时性:包括检修节点和里程碑管理,网络图的执行,最长路径的优化,并行工程的进度把握等等。
我们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论者,尽管要关注大检修过程,我们还要关注结果。因为,结果是检验过程是否正确的试金石。如果结果不佳,要么可能是过程的流程有问题,要么是执行不到位。那么,用什么指标来度量大检修管理的结果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指标。
1、开车一次成功率
定义:开车运行产出95%以上的合格产品,未发生停车状况。当然,不同类型设备对产品合格率的要求是不同的,以上的百分比要依据设备类型的实际而定。
在设备产出合格率的界定下,我们对大检修一次成功率的要求是100%。
2、安全零事件
定义:100%零伤亡,不发生工伤死亡事故。
以前某些企业依照国家相关的处罚规定,将工伤死亡率设置为万分之一,而这家企业有员工5万余人,这就意味着每年有5人是“正常”的工伤死亡。这是一个十分可怕地数字。笔者曾经开玩笑的说,我们今年换一个死法——抓阄,一共有五个死亡的机会,就看谁抓到了,谁抓到就应该谁死!大家面面相觑,又轰然笑了起来。这个标准实在太低,牵涉到人的生命,无论如何也要是零,这是一个无条件的要求。
3、质量一次合格率
定义:(一次合格品量/生产总量)*100%
我们要求质量一次合格率超过95%。这是一般性指标要求,具体某类设备,可能要求不同,例如有些玻璃加工设备,其最好合格品率才达到85%,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它质量一次合格率超过95%了。而某些加工中心,其合格品率能够达到99%以上,要求达到95%就降低了标准。所以这个指标要结合设备实际设计。
4、计划项目完成率
定义: (1-(计划项目数- 实际完成项目数)/ 计划项目数)*100%
这个指标是控制检修项目的执行力度,一般要求要大于 95%,也就是要完成检修项目95%以上,如果实际完成数超过计划数,这个数字就超过100%,说明可能遇到即时发现的检修内容,也顺便完成了。
5、增减项目变动率
定义:[(增加项目数+减少项目数)/计划项目数]*100%
这一指标是推敲计划准确性的,我们不希望在检修中出现太多增减项目。所谓增加项目是拆卸后发现新问题,只好增加检修内容;或者发现原计划制定的检修项目没有检修必要,就将此项取消了。当然,如果真是发现要做变动,还是以确保设备检修质量为主,而非为保这个指标好看。
一般我们将这个指标设定为小于20%就可以了。而且这个指标的权重也不宜过大。
6、进度指标完成率
定义:(计划检修时间/实际检修时间)*100%> 100%。
这个指标是用来控制检修进度的。如果实际进度时间低于计划值,则此指标将高于100%,这就达到预期目标。我们要求这个指标是不低于100%的。
7、概算费用控制率
定义:(装置检修概算/批准的装置检修计划费用)*100%
我们用此指标控制检修成本,期望不要超计划。如果概算低于批准的计划,也就是这指标小于100%,费用控制就算理想。
当然结合企业运行实际我们还可以设计“检修环境零污染”、“拆出损坏备件修复率”、“修复设备返修项次”、“设备修后用户投诉人次”等指标,对大检修进行更高标准的要求。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