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临震预报的深层次问题 点击:270 | 回复:2



追梦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帖 | 8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92
  • 注册:2005年11月27日
发表于:2008-06-12 12:45:23
楼主





来源:学术中国 作者:阮思余 发布时间:2008.06.12
摘要:灾后重建决不只是广泛发挥各种募捐等善举,以重建我们失去的家园的问题。尚有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要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对地震的发生有一个经验上的总结与学理上的提升,形成我们关于地震,特别是中国地震的系统认知,奠定中国地震科学,特别是临震预报科学的更为丰富的知识基础。临震预报的目的主要是给人民打一声招呼,以尽可能减少、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临震预报的成功案例说明其是可能且可为之事;临震预报的表面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派门户森严,非主流学者没有话语权;临震预报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科学研究缺乏自主创新机制。因而中国地震学的自主创新研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灾后的救治工作已经逐步从救人向灾后重建的转移。灾后重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为宽广的思维。灾后重建决不只是广泛发挥各种募捐等善举,重建我们失去的家园的问题。诚然,这些问题都很重要,而且应该抓紧落实,保质保量做好。然而,尚有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对地震的发生有一个经验上的总结与学理性提升,形成我们关于地震,特别是中国地震的系统认知,奠定中国地震科学,特别是临震预报科学的更为丰富的知识基础。就知识界来说,这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与重中之重。

  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发生了6.8级和7.2级强震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重视之下,从此开启了中国地震预报研究的先河。周总理说:“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些代价不能白费,我们不能只留下记录,要从中取得经验。”“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对年轻的地震工作者号召: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周总理提出地震工作要“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兵种联合作战,多路探索;要到现场去实践,抓牢地震现场不放。(耿庆国先生,2006,下文引述未注明出处,均同)时至今日,8.0级的5·12汶川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的罕见大震。其损失尚未有最终定论,其代价我们也可想而知。根据周总理的精神,付出如此代价,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总结经验。

  引言:临震预报的目的:给人民打一声招呼

  任何研究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依其学科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耿庆国先生指出,“我们搞地震预报工作,一个是总理的要求,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一个是因为灾区人民的呼声,要我们震前打一声招呼就好了。”周恩来总理在我们国家上一个地震活跃期(1966年到1976年)非常重视地震工作:到灾区视察,召见地震工作者,号召搞地震预报。这就是为什么耿庆国先生将搞地震预报的第一个目的视为总理的要求、视为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的原因所在。实际上,地震预报工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第二个,也就是震前打招呼,以着力避免、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既然如此,地震预报理当成为我们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相比震灾救治而言,地震预报应该排在更为优先的地位。虽然“地震预报工作是世界上科学难题,还在探索当中,还没有解决。但是,应当把力量集中在临震预报的突破上。能够在震前、临震应急上多做工作,不是地震后,而是在地震前争取打招呼。”因此,关于临震预报,我们应该坚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要以预防为主,要立足于有震,这是非常重要的。”

  立足于有震,也就是要做有震推定,而不是无震推定。特别是对于那些活跃的地震带,更是要做有震推定。道理很简单,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一旦我们漠视这些地震,其结果就有可能是顷刻间数万人遇难,一切都将毁于一旦。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让不知道地震威力有多大、多恐怖的国人大大开了眼界。一旦地震意识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我们就会主动去学会如何应付地震,如何保卫我们自己。我们就会将地震后的求生与保全的本领与基本技能教会给我们每一个人。而不是地震发生之后,我们惶惶不知所措。就算我们预测失误,最多也就是人们恐慌,骚动。并且,一旦发生了地震,或者有些前震,人们马上就知道要以最快的速度避难求生,保全自己、护卫亲人、扶助邻居、告慰远朋亲友,求其放心。再者,根据地震带的分布,重大地震大多发生在那些地震活跃带。而这些是比较容易预测的。当人们逐渐习惯了以后,恐慌也就慢慢消逝。唐山大地震因为惧怕骚乱,特别是北京骚乱,而不做出临震预报,而导致24万余人遇难就是最好的明证。

  一、临震预报的案例:可能且可为之事

  耿庆国先生指出,虽然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但也不是不可预测的。这是目前少有的依然坚持临震预报的“可预报派”。在当今的地震学界,依然如此执著坚持,且多次预测到地震的发生,确属难能可贵。“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在不断的探索当中,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课题,但是到底地震能不能预测?根据我们中国的体验,我认为地震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来预测的。”

  就地震预报而言,我们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历史。我们也有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也算是对我们目前主流观点所认为的地震无法、或者是难以预测“不可预报派”的一种回应。在这方面,我们到底可不可能?地震专家耿庆国先生的观点是,地震预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能的。我们不妨梳理他对此的分析和例证。我们这里也不妨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临震预报还是可以做到的。不说相当严密,大致的情形还是可以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是可以掌握人与自然“斗争”的主动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一是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

  在耿庆国先生看来,此次地震做了很好的预测工作。“临震前,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和沈阳地震大队他们的工作非常好,他们抓得很好,把地震短临预测和预防工作做得很好。当然也包括有前震,有小震闹,也包括有一些其他的观测的异常,包括当时有的地壳形变,水准的异常,地磁的异常,还有土地电、土应力和宏观异常。海城地震是取得了很好的预测预防效果的大地震,轰动了全世界。”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学家露西尔·琼斯也指出,历史上迄今最准确的一次强震临震预报是1975年中国辽宁海城地震。也正是这次成功预测,从此奠定了中国临震预报的世界领先地位。

  二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级大地震。

  这里面的情况更是“英雄所见略同。”2006年07月31日,在回顾反思唐山大地震三十年,回答搜狐网友时,耿庆国先生对唐山大地震的临震情况至今依然坚持如下看法,也着重提出一些值得关注的事实:

  “海城7.3级大震发生后,华北地区大震的危险性并没有过去,1975—1976年仍须密切注视河北、山西、内蒙古南部及宁夏东部地区的大地震动向,要时刻警惕可能出现波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或包头的震级为6级以上、甚至7级以上强震的危险性。特别值得注意的地区是“第一、张家口、唐山、沧州、邯郸、介休、大同、张家口这一地区;第二,包头、五原、磴口;第三,银川、固原。”

  “唐山大地震临震前,唐山的老百姓,甚至包括北京、天津的老百姓都感到很闷热。”“1976年6月29日至7月5日,五项指标中,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均突破了历年同日的极值,只差一个平均气压没有突破了。根据震例总结,我认为可能要有地震。”

  “我们北京地震队1970年成立,到1979年后,合并到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十年间北京地震队调子最尖锐的一个简报就只有这么一份。当时‘七大异常’,包括华祥文,她是搞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她根据地震活动性的分析,提出了很好的预测,担心还有大的地震,还强调唐山滦县这个地区。还有李宣瑚,他是用地下水氡含量异常来预测,感到有情况。陈克中,还有刘慧林,他们发现大灰厂地形变异常。另外地电,赵广全,他觉得异常是很大的。他谈到有7级的地震。还有研究地磁的一些有关专家提出来,地磁有异常,还有地下水位异常。这就是刚才我说的‘七大异常’。”“地形变、水氡、地电、地磁、地下水位、地震活动性和气象异常。都是七个方面的前兆异常。这表明唐山大震前,虽然没有前震,但前兆异常是十分明显的。”

  “说老实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京津唐张地区打一个招呼,报一个5—6级地震,是应该能做到的。我一再讲,我们没有水平报出1976年 7月28日几时几分,但我们有水平报7月底8月




format901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43帖 | 25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664
  • 注册:2005年4月18日
发表于:2008-06-12 13:24:56
1楼
今天的地震预报都不准确,明天的地震预报都很准确

hukan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9帖 | 30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04
  • 注册:2005年10月11日
发表于:2008-06-13 07:29:48
2楼

这样的内容在5.12之前能看到有多好!!!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