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5-10-11 15:30:00
楼主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电力电网系统运行是很关键、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综合性问题,它对系统的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绝缘水平、过电压保护、继电保护、通讯干扰(电场电磁环境)及接地装置等的影响非常大。
在电网发展之初,由于容量很小,人们对过电流的危害作用估计也不充分,因此电力设备的中性点都采用直接接地方式。在电力、电网系统不断扩容之后,才发现单相接地故障频繁,直接接地容易造成断路器调闸从而产生频繁的停电事故,同时单相弧光接地产生的电弧很难熄灭,一旦发展成相间短路产生的危害更大,这些影响都降低了电力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
为解决这些问题,当时发达国家采取了不同的解决方式沿用到目前,一种是德国采用的为了避免对通信线路干扰并保护铁路信号的正确动作而经消弧线圈将中性点接地的方式,该方式对瞬间产生的单相接地故障有很好的消除作用;另一种是美国的中性点直接接地与经低电阻或低电抗接地配合使用的方式,同时在电气回路中配合快速继电器、快速开关装置等,瞬间跳开故障线路,该方式对电力运行设备要求严格。目前国际上各电力、电网运行系统的中性点接地基本套用他们的原理方式进行。
从目前国内、国外的情况划分,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中性点全接地方式、中性点经低电抗接地、中性点经中电阻或低电阻接地方式、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方式、中性点谐振(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等。
我国目前主要采取330KV以上电压等级的超高压、特高压使用中性点全接地方式,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110KV中压系统,以前使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高电阻接地方式。后发现在接地电容电流超过10A后,部分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弧难以自行熄灭,故在后来的电力标准文件中要求使用谐振(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或高阻抗接地方式。
其实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正常处理电力运行中常见的单相接地故障,在选定不同电压等级电网或发电机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时,不管采取什么方式,目的都是将单相接地故障时产生的不良后果限制在最低程度,同时这种处理方式使用的运行费用又是最合理与投资效益相当的。美国的中压电网在系统规划之初就对可靠性的指标要求非常严格,系统的备用容量也放的很大、而且利用本身优势所投入的电力设备自动化水平、性能都很优越,加上较高的管理要求,因而其电网一直在较高的水准上运营,但是即使这样随着线路的增加,接地电容电流的不断增大,在断路器切除故障线路的过程中,故障点附近形成的跨步电压和接触电位差以及系统中形成的电磁浪涌等都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低压设备的损坏等事故。美国由于没有安装消弧线圈设备,无法自动消除故障因而要求断路设备必须快速动作解除故障线路,同时将低压设备的工频电压水平提高到了4KV、1min,但是这样其人身上网事故依然发生严重,但相比之下欧洲大部分国家采取谐振接地的情况就要好很多。
我国对中压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处理,经过了多次变革、讨论、修改,反复很多,当前主流发展逐渐以谐振接地为主。总结与借鉴国外电力系统运行的经验,可以使我们以合理的投入、较短的时间建造好我们自己的电力、电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