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业智能 正文

回复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同于其他的科技工作

产业智能 浏览:32 回复:0 收藏

gchui  2025-04-21 10:33

我研究科技问题多年,很早就知道了科学和技术的差别。我曾经在课堂上无数次重复熊彼特的名言:“发明不是创新、只有将发明用于经济活动并取得成功才是创新”。然而,今天的感悟仍然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刚才我突然意识到:科学研究的关键是发现和解释问题;技术发明的关键是解决或消除问题;企业创新的关键是提出和策划问题。这三类特长差距很大、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一个领域的专家在另一个领域很可能会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科学家在企业创新领域的话语权过大,未必是好事;优秀的技术专家,也尽量避免以技术权威的身份过度干涉别人的创新。

下面谈谈企业的创新或者叫做以商业为目的的创新。这个领域创新者最重要的特质应该是善于提出问题(技术目标)。论科学知识,这类人可能比不上院校的老师和科学家;论解决问题,可能比不上工厂的师傅。他们的价值在于能够提出可行并有商业价值的目标。

随身听的产生就是个典型。随身听本质上是个便于携带的小型录音机。最初的录音机使用电子管。电子管的体积很大,录音机的体积也就很大。晶体管产生后,人们开始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发明随身听之前,电子管录音进也不是新鲜东西了。但是,索尼意识到:如果把晶体管体积小特点用好,就可以做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录音机。这个想法产生后,随身听很快就研制出来了。由此可见:研制随身听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科学知识、特别精巧的技术水平。关键是提出了好的设想,或者说提出了好的问题、目标。

我经常发现:优秀的技术专家和科学家往往不善于从事商业化的创新。他们在科学探索或者解决技术问题方面有一技之长,但却不善于提出合适的问题。这两类专家从事企业创新时,经常遇到的情况是:科学家用巧妙的技巧解决了没有价值的难题,技术专家面临了不能解决的难题。

在我的创新课中,重点和特色都是针对提出问题。比如:

1、强调抓机会。新条件和需求产生后,才有可能提出好的创新问题。

2、强调工程思想、以终为始。其实是强调原始的技术目标大概率是不完善的。强调工程思想、以终为始,本质上就是强调事前对目标的修正和完善。如果不这么做,目标常常是不合适的。

3、强调学会变通。强调创新的原始需求往往是无解的。变通就是原始问题无解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改变问题本身。

4、强调需求的潜在性。就是强调用户提出的直接目标,往往是说不清楚的。需要挖掘和完善。

5、强调在条件不理想的前提下创新。就是强调理想的目标往往不可行。

6、强调“领先半步”。就是强调过于理想的目标往往不现实。

7、强调“知难而退,知难而变和知难而进”,就是要先对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再采取策略。

8、创新项目要分步执行,把研究和开发过程分开,就是强调先明确目标再大笔投资。

一些优秀的技术专家为什么不善于企业的创新?因为他们擅长解决的,往往是“有解的问题”。比如,我们模仿、跟随国外的先进技术——国外已经做出来了,证明问题就是有解的。而在独立创新的过程中,问题却常常是无解的。他们的本质不适应,是不习惯于问题无解、是不知道需要变通。我过去多次意识到:这些人的话语权过大,严重影响创新。

优秀的科学家为什么不擅长企业的创新?因为他们从事的工作,往往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发现和解释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创新的最终结果(创造价值)。他们往往不习惯于以终为始地考虑问题。所以,他们从事商业创新时往往会走向失败。这些人的话语权过大,经常会把企业的创新带偏。

所以,培养创新人才,关键是培养善于提出(策划)问题的人。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更是这样。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往往涉及到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知识复用、人机协作。这样,系统就会变得非常复杂。系统越复杂,目标和系统策划的重要性就越大。如果不善于策划,创新效率和成功率之低将会让企业难以承受。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