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传统监测方式存在覆盖不足、数据滞后等问题,导致治理措施难以精准落地。FIFISIM 物联的物联网方案,以 DTU 与物联网卡为核心,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从 “模糊治理” 迈向 “精准施策”,重塑大气监测格局。
传统监测模式的局限性
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升级
高密度网格化覆盖:物联网方案通过部署大量小型化监测设备,构建起高密度网格化监测网络。DTU 连接各类传感器,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实时、连续监测。在某大型城市,每平方公里设置 1 - 2 个监测点,形成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监测体系,全面覆盖城市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精准捕捉污染分布特征。
实时数据驱动决策:物联网卡将 DTU 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结合 AI 算法进行深度分析。当监测到污染超标时,系统不仅发出预警,还能通过数据建模预测污染扩散趋势,为环保部门制定应急减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一次区域性雾霾过程中,系统提前 3 小时预测污染峰值,相关部门及时启动机动车限行、工地停工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污染影响。
行业应用效果显著
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项目中,FIFISIM 物联的物联网方案部署了 2000 余个网格化监测点。DTU 实时采集 PM2.5、臭氧等污染物数据,物联网卡将数据传输至区域环境监测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出区域内的工业污染源与机动车排放热点,为跨省联合执法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方案实施两年,区域 PM2.5 平均浓度下降 22%,协同治理成效显著。
智慧园区绿色转型:某国家级工业园区引入该方案,设置 300 个监测点覆盖园区全域。DTU 对企业排放的废气进行 24 小时监测,物联网卡将数据实时传输至园区环保监管平台。当发现某企业排放数据异常时,系统自动生成整改工单并推送至企业负责人。通过这种 “监测 - 预警 - 整改” 闭环管理,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 35%,推动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型。
未来展望
FIFISIM物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