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不少工厂开始对老旧生产线进行自动化和数字化改造。但真正进入现场后才会发现,老设备并非简单换个 PLC 或加一套采集系统就能解决问题,背后涉及设备状态、信号标准、安全逻辑、工艺衔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本文结合现场经验,对老设备数字化升级过程中常见的难点和可行的解决思路进行探讨。
许多 10 多年前的生产设备没有给出完整的 I/O 测点,有的只有几个按钮、几个指示灯,控制逻辑基本靠继电器实现。数字化改造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些信号“补全”。主要面临几个问题:
缺少位置检测
比如推杆到位、夹具到位等信号原先都靠人工观察,自动化后必须加传感器。
动作过程不可观测
很多设备只有“故障灯”,但没有“故障原因”,给采集系统留下巨大盲区。
模拟量缺失
压力、温度、流量等关键变量没有输出接口,需要额外添加传感器。
解决思路:
在改造前进行一次全面的“信号补点设计”,把未来数字化需要的信号全部列出。宁可多加几个感应器,也不要等装完才发现某个变量无法获取。
有些企业以为把继电器柜替换成 PLC 就能完成数字化,但实际过程中常出现两个问题:
很多继电器系统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补丁式设计”,图纸更新不及时,导致现场情况和图纸不一致。
例如:某些机械结构依靠惯性来完成动作,逻辑上没有明确的时间或位置信号,改造后容易出现“逻辑跑得比机械快”的现象。
建议做法:
在拆旧前,先对动作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包括时间、先后顺序、停留点等。
必要时增加行程开关或编码器,让动作过程变得可被 PLC 感知。
不要急于一次性全部替换,采用 局部替换 + 分步验证 的方式更安全。
老设备的安全回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急停与安全门混接
没有双通道安全回路
驱动器或电机未纳入安全链路
安全继电器缺失或已老化
这些在数字化改造中必须彻底解决。尤其是涉及人员进入设备内部作业的工位,必须按当前的安全规范重新设计。
关键建议:
安全回路优先采用 安全继电器或安全 PLC
明确急停回路和普通控制回路的分离
对关键驱动器启用 STO(Safe Torque Off)
对有夹伤风险的机构增加光幕、双手启动等保护方案
安全部分是必须用最严格标准处理的区域,不建议为了节省成本而简化。
老设备普遍没有上位通讯能力,数字化后需要打通设备层与信息层的数据流,因此通讯方式的升级是关键步骤之一。
常见方案如下:
适合只需要采集,不需要改动设备逻辑的场景。
比如:将老设备的开关量、模拟量信号接入网关,再转换成 Modbus、OPC UA上传到 SCADA 或 MES 系统。
如 Profinet、EtherNet/IP、EtherCAT 等。
优点是可靠性高、扩展性强,但改造量较大。
例如老式变频器不支持通讯,可以更换为带通讯接口的型号,实现运行电流、频率、故障码等信息的上传。
通讯方案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关键在于匹配企业的数字化目标和预算水平。
改造过程中常出现一个现象:程序没有问题、电气没有问题,但设备就是卡顿、错位、动作不稳定。这往往不是自动化设计的问题,而是机械结构本身已经老化,例如:
丝杆磨损
气缸密封老化
皮带打滑
缓冲机构失效
传动间隙过大
自动化只是提高控制能力,并不能弥补机械系统的先天缺陷。
应对方式:
在改造前进行一次全面的机械状态评估
对关键部件提前更换,而不是“等坏再换”
程序中增加动作超时监控,让问题暴露更快
升级后的设备必然比以前复杂,对于操作员和维修人员都需要重新培训:
操作员要理解新的工作流程和报警逻辑
电气维护人员要能看懂 PLC 程序结构
机械人员要掌握传感器、编码器等新元件的基本维护
此外,还要为设备建立数字化后的 运维管理体系:
故障记录
运行统计
易损件寿命管理
关键变量监控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改造的价值。
老设备数字化改造不是简单的“换控制器”,而是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认识和系统化设计。信号、逻辑、安全、机械、网络、运维……没有哪一块可以被忽视。成功的改造项目往往依赖充分的前期调研、合理的技术路线以及现场工程师的经验判断。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