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企业对接需求,听到了这么一句话:“生产现场无脑化”,其实十几年前,在一个著名企业的北京生产基地交流讨论的时候,也听过一句类似的句子,相当于“生产现场傻瓜式操作”,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当然了,这两句话并不带有什么贬义意思,而只是一种形象化的直白描述而已。
生产现场无脑化其实代表了现场操作轻松惬意的境界。
我们既往实施数字化系统的经验之一是系统的建设应该是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不能够增加现场操作工人的工作量。费体力的事情都不好安排和获得认可,更别说费脑力的事情。
其实这就是如同生产组织的两个极端:柔性生产和专线生产,但这个肯定不是必然的2选1,理想的局面应该是柔性生产局面下,能够保有专线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一致性等优势,或者专线生产局面下,能够保有柔性生产切换的特点,这其实是制造系统运行组织的深层次矛盾点,但这同样也是价值所在。其实对于生产现场的组织者或者管理者来说,抛开一专多能或者六边形员工这样的理念先不说,实现比如让员工在柔性的生产环境下,感觉到自己一直在干重复的活(或者尽量少的多样化),就如同在专门生产线上只是负责单一环节高效率工作的效果,其实更是一种老成务实的追求。总是做重复的事情,当然就大大降低了脑力的运用,这是生产现场无脑化的核心真谛之一。
生产现场无脑化的核心真谛之二其实就是现场操作傻瓜化。无知无觉的完成现场操作尤其是数字化系统需要的反馈,应该是需要做如下一些事情的:
第一就是要确认从手工模式转变为数字化模式需要现场来操作哪些反馈,首先要确认必要性;
第二就是这些反馈相对于现有的现场操作,哪些是新增的?哪些是原有就要做的事情;
第三就是原有就要做的那些事情。如果因为数字化系统的建设改变了操作方式,改变习惯是必然的,关键是是否会增加工作量?(就我个人感觉来说,在纸上写写画画比敲键盘可容易多了)有没有什么数字化手段是可以缓解或者说实现平稳过渡的,就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了。
第四就是针对新增的或者改变操作方式引起反感和对抗的那些内容,更加需要考虑数字化的的一些手段。比如采用自动化的无感方式数据采集来做这些事情是否可行?不仅是技术上要可行,同时也要考虑性价比评估下的可行性。
生产现场无脑化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的描述,其实现的背后必然是有大量的技术来支撑。技术发展终极目标是取代人类技术专家在制造活动中的脑力劳动,我们关于制造装备自适应智能化提升的研究其实就是这个目的,虽然说起来好像不好听甚至有点反动,但其实我们不应该对此有所避讳的。当然了,正如上个世纪所提出的一个关于智能制造的定义当中所说的(我非常欣赏的一个定义),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处于人与机器合作与智能分工局面的,终极的人工智能或者完全程度下的智能机器,还是有很长发展时间的。在这种局面下,扩大、延伸或者说部分取代人类技术专家在制造过程当中的脑力活动,应该也是一个长期演进渐变的过程。
……………………
智能制造系统〔IM,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P281、P328〕:是一种由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制造技术的宗旨在于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局部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同时存贮、完善、共享、继承和开展人类专家智能。
来源:微信号 智能制造随笔
作者:王爱民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