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过去几年,“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机器换人”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制造业报道中。
大型企业早早投入自动化改造,建立MES系统、部署机器人产线,而大量中小制造企业却在观望、犹豫,甚至止步于“想上,但不知道从哪上”。
为什么?
不是他们不重视,而是自动化改造在中小企业的现实环境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本文结合近几年参与的多个工控项目,分析中小制造业在自动化改造中遇到的主要痛点,并从技术、管理和实施路径三个层面提出可落地的策略建议。
二、中小制造企业的现状与典型问题
中小企业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产品批量不大,但型号多、切换频繁;
人员结构复杂,现场操作经验依赖个人;
设备更新慢,存在大量“半自动”“老设备”;
管理体系偏经验化,对数据依赖不强。
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自动化改造不能照搬大型企业模式。
在实践中,常见痛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投入与产出不匹配
不少企业第一次接触自动化改造时,被报价惊到:“一条产线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然而项目实施后,发现产能提升有限,甚至操作更复杂。
这往往是因为前期缺乏清晰的ROI分析与阶段目标规划。
自动化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让生产更稳定、更高效、更可控。
2. 老旧设备改造难度大
很多中小厂仍在使用十几年前的设备,控制系统老旧、文档缺失。
这些设备没有通讯接口,甚至PLC型号停产,导致与新系统对接极其困难。
3. 工艺标准不统一
同一产品可能由不同班组生产,不同操作员的设定参数、配方差异大。
自动化改造想实现“一键启动”,但如果工艺逻辑本身没有标准化,自动化只能放大混乱。
4. 缺乏自动化技术人才
在中小企业中,往往没有专职电气工程师或系统集成经验人员。
即使引入外部集成商,后期维护和升级仍依赖外包团队,造成“无人懂系统”的尴尬局面。
三、自动化改造的切入策略
自动化不是一口吃成的。
对于中小企业,合理的策略应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循序渐进。
1. 从单设备自动化入手
可先选择关键瓶颈设备(如包装机、灌装线、测试工位等)进行局部自动化改造。
采用PLC + 触摸屏方案,实现自动启停、报警监控、生产计数等基础功能。
这一阶段重点在于“可视化与稳定性”,让员工能直观看到改造带来的效率提升。
2. 推进产线级自动化联动
当单机自动化成熟后,可通过PLC联网或现场总线技术实现设备间联动控制。
典型如:上料—加工—检测—包装的顺序控制,或通过传感器反馈实现节拍同步。
此时可引入轻量化SCADA系统,实现生产数据采集与运行监控。
这一阶段不必急于“上云”,重点是让生产过程透明、状态可视。
3. 数据化与管理融合
自动化改造的最终目的,是让管理决策基于数据而非经验。
通过MES系统或定制化数据平台,将生产数据、设备状态、能耗信息与ERP对接,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以采用“轻量级部署”方式,如:
利用开源数据库+Web端可视化;
与现有办公系统融合,而非独立平台;
模块化扩展,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
四、成功改造的关键技术环节
1. 控制系统选型
PLC方案:稳定、维护方便,适合离散制造;
DCS方案:适合过程控制行业(化工、水处理);
嵌入式控制器+通讯模块:适合定制小型自动化设备;
物联网采集模块(I/O Gateway):用于老设备数据接入。
对于老旧设备,可通过信号采集与中间层通讯方式改造,而不必完全更换控制系统。
2. 通讯与数据采集
现场通讯协议复杂,如Modbus、Profinet、EtherCAT、CANopen等。
推荐做法:
统一通讯标准(优先选择TCP/IP或工业以太网);
使用边缘计算网关做协议转换与数据清洗;
将核心控制信号与辅助监控数据分层采集,减少系统负载。
3. 可视化与报警系统
数据采集只是起点,可视化才是价值落地的关键。
良好的HMI界面应满足:
清晰展示生产状态、设备负载、报警等级;
支持趋势曲线、产量统计、报表导出;
操作逻辑贴合现场人员习惯,避免“看不懂”的炫酷界面。
五、组织与管理的配合
自动化项目往往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协同问题。
1. 高层重视与目标清晰
没有老板支持的自动化项目,很难落地。
项目初期应明确目标——是降人、提效、提质还是数据采集?不同目标对应不同方案与预算。
2. 工艺与设备团队协同
技术部门必须与生产工艺工程师、设备维护人员协作,提前整理控制逻辑与工艺标准,避免“程序逻辑与现场操作脱节”。
3. 培训与岗位转型
自动化不是“替人”,而是“助人”。
企业应将一线员工培养成“设备操作+数据分析”双能型人才,让他们参与到系统使用与优化中。
六、案例分享
案例一:五金加工厂自动化升级
该企业通过改造自动送料与刀具监测系统,实现单机自动运行。
原本一名工人看三台机床,改造后可看六台,产能提升40|?能耗下降15??
案例二:食品厂产线联动
引入PLC+变频+传感器控制,实现灌装、封口、贴标自动联动。
生产节拍误差从±3秒降至±0.5秒,废品率下降30??
案例三:注塑车间数据采集系统
通过安装数据采集模块与MES平台,企业首次实现生产数据可追溯。
管理层可实时查看设备稼动率与工单进度,计划排产效率提升20??
七、结语
中小制造企业的自动化转型,既要脚踏实地,又要看得长远。
它不是简单地“换设备”,而是一场系统升级——从操作方式、管理思维到数据意识的全面变革。
成功的关键,不在技术多先进,而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了企业的痛点。
自动化不是少数“聪明人”的玩具,而是让所有人更高效、更安全、更稳定地工作的一种工具。
当工厂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个信号、每一条产线都能说出“我现在的状态”,那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开始的地方。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