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实施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不同的时期其实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者说新特点。
(1)大量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其实是非常薄弱的
类似mes这样的系统,之前的统计应该是大部分企业可能都有与此相沾边儿的系统,但就我接触合作项目实施的企业来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偏颇),没有一个企业这方面是用的很好的,能用上的大部分也就是一个进度监控的功能。
数据采集这一方面倒是上了很多,但数据的利用基本上是非常的欠缺性价比的。这个问题其实企业已经意识到了。
(2)大量企业自主开发的系统 其实用的还是非常不错的,但具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不管是企业自主开发mes系统,还是很多企业必定有的制造计划管理系统,因为业务贴合性非常好,所以一般成为企业运行的中枢系统。 但比较普遍的是,这些系统大部分还是依靠人员的经验来运行,比如制造计划管理系统,计划的制定还是依靠人工经验来的,这就为后续带来了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APS。
(3)自上而下的实施是企业的主流方式,不能说这么做是错的,但是也带来底层基础的不足。
企业大多已经实施了ERP或者类似MOM的系统,支持企业的全面生产运营管理。但相对来说,底层车间或者产线的mes系统其实建设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自上而下是没有错的,相当于做好全局规划,把顶层帽子做好,但缺少地基也是不行的,会影响整体框架的运行效果。重ERP或者mom 轻底层精细化制造执行管控系统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
(4)偏管理性质的信息化建设滞后还可以理解,数字化智能工艺的不够重视其实是大问题。
企业生存的根本其实还是面向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有很多企业可能根本就没有数字化系统,但是仍然生存的很好,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及其市场的占有性。相对于偏管理性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其实企业更应该重视数字化智能工艺相关技术和系统的发展与建设,因为这直接影响了高性能产品的产出。但很可惜的是,这一方面虽然是企业生产knowhow最集中的领域,但是数字化的呈现或者说沉淀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这个对于企业后续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
(5)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认识其实已经非常到位了,对于自身的需求是比较清晰的。
不管是通过学习还是自身的经验教训,企业对于数字化建设的认识还是比较务实的,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系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还是比较清晰的。但反过来说,现在对企业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已经迈入深水区了,想要做好基本上都是硬骨头。笔者所对接实施的APS项目,现在基本上都是这个状态。之前其实企业的需求是非常明确的,但甚至有的都已经失败了三四次甚至更多。
来源:微信号 智能制造随笔
作者:王爱民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