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2009年曾经想做一款供应链管理需求的软件,当时收集了能收集到的所有需求管理软件方案的介绍和案例。中国的供应链管理的方案直到2019年之后,才开始热起来。
最近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4年第5期有一篇文章《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难题解析新解:OML》中,看到两个案例,将这两个案例整理出来。
案例一:资本密集型设备的备件库存。
一家制造并销售用于制造半导体的资本密集型设备制造商。
痛点原因:备件种类多,备件库存管理麻烦。
痛点表现:当关键零部件短缺时,会增加加急运输成本高,或破坏性的等待时间。
半导体制造设备昂贵,当因为零件原因导致停产时,对企业的效益影响巨大。因而关键零部件的不及时供货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决策支持:利用优化KPI的方式,确定供需数据与供应链决策之间的关系,这些决策设计产生数量、补货订单、库存储备水平以及不同地点之间的库存运输等。KIP可能包括与总体利润相关的指标;按地区、客户和产品类别划分的收入或利润;产品可用性;库存周转率,中断后回复供需所需的时间。
实现效果:未使用系统前,订单满足率77%,库存成本高于1.35亿美元。
使用系统后,订单满足率81%,库存减少2000万美元。
案例二、消费电子产品公司。
电子消费产品公司,通过成千上万的零售店销售一款设备。
痛点原因:来自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方法和数据输入挑战——包括供应商、公司营销、生产、物流和供应采购职能团队,以及数千个零售店的数据。同时由于需求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需求预测与实际需求差异大。
痛点表现:一些零售店的库存持续短缺,另一些则库存过剩。
原流程:销售经历每月都会预测总销售额和未来12个月内每个零售商的销售额。库存团队独立制定自己的客户需求,团队每周预测一次。为了管理公司的订单,将库存分配给零售网络。每个零售店也制定预测。当零售店预测与实际需求差异过大时,就会出现需求不匹配难题。
决策支持:利用图形数据库,在供应链阶段存储数据,并捕获重要关系,按地点、客户、产品和时间等因素,对数据和指标进行有意义的可视化,让供应链计划人员衡量与成本和服务相关的多个指标的绩效,识别出超预期的数值。
实际效果:解释了公司在库存管理方面的明显缺陷。推荐最佳库存储备政策。
小结
这两个案例都是需求管理与库存优化的典型案例。其逻辑与20年前的需求管理与库存优化的逻辑是一致的。
案例的主要应用场景:(一)备件管理;(二)零售的需求管理与库存优化。
而需求管理与库存优化还有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S&OP。
需求管理是供应链先进计划系统的输入。
来源:微信号xuyongshuo-work
作者:许永硕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