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知到认知:智能化的关键 点击:291 | 回复:1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01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0-09-08 14:29:23
楼主

“烟囱排烟温度300度”是传感器测量出来的感知结果。但是,这个信息所含的“烟道堵了”,则是认知的结果。如果一定要区分感知和认知的话:感知就是传感器测量的结果,认知则是测量结果内涵的信息。

 

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个重要的前提:对发生的问题是“有预案”的。也就是说,人类必须事先写好代码、告诉计算机:出现什么事情时,应该如何去做。一般情况下,控制对象或制系统没有故障时,才能用自动控制的模式——除非把故障的处理方式事先告诉计算机:而这种做法,已经有了智能化的味道了。

 

系统正常时,传感器测量的结果是意义明确的信息,如温度、压力等。这时,感知和认知没有差别。当系统不正常时,这些数据意味着设备、操作、质量、管理中出现问题。感知和认知就有差别了。

 

系统小的时候(如设备、阀门系统),“系统正常”可以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假设。但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系统大了以后(如把车间、工厂、供应链作为对象),“系统完全正常”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了。所以,企业级的计算机系统往往是依靠人来做决策的。以发挥人的优势:无论遇到什么突发问题,人总会有办法。这就是所谓的管理系统或者信息系统(不是自动化系统)。

 

智能化、尤其是互联网带动的智能化,往往是针对大系统的。当然,大系统不一定是体积大,本质是复杂性高。这时,我们需要计算机更加深度地参与更复杂的决策:无论是自主决策还是帮助人类更好地决策。这样,就能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处理好复杂、实时、大系统的问题。

 

这时,无论是机器的自主决策还是帮助人决策,都需要提高认知能力。

 

这是因为:大系统中可能有成千上万个设备或终端发出的实时信息。这时,人脑可能没有办法有效地接受和处理这些信息。只有用算法(也就是工业互联网白皮书中说的高级分析)来充当“小秘书”:从这些初级信息中提出有用的信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这其实主要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回到一开始的例子。“排烟温度300度”意味着“烟道堵了”——这个认知过程,操作工可能是有的。但是,操作工可能会偷懒、不去处理。这时,就会能源浪费会一直发生。

 

企业大了的时候,在企业里可能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设备、成千上万个人同时劳动。所以,企业高层管理者根本没有精力去关心每一个设备的实时信息、每一个人的工作情况。所以,他即便有办法看到数据,也并不知道操作工偷懒。传统的企业管理架构是金字塔型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大领导能够直接管理的人不多。

 

但是,如果让计算机具备了认知能力,就可以在“烟道堵了、一直没有人处理”的时候,把消息传递给公司领导。这样,公司在周一开总经理例会的时候,就可以把一周发生的事情拿出来让大家看,与奖惩结合起来。

 

这样,总经理平日里根本不用关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用花费精力,就有能力对企业“明察分毫”。如果总经理能够做到这一点,下面的人也就不会偷懒了。公司管理自然就好了,与质量、效率、成本都有关的经营指标自然就能好起来。

 

这就是“从感知到认知”的意义。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Allen010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30帖 | 544回
  • 年度积分:73
  • 历史总积分:17753
  • 注册:2010年8月04日
发表于:2020-12-23 16:45:28
1楼

很有深度,从“感知”到“认知”。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