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大战”,汾渭平原即使困难重重却也“不慌”!
“北京蓝”
“聊城蓝”
“济南蓝”
“太原蓝”
……
抬头仰望,那是一潭清澈的近乎见底的蓝天,在那蔚蓝之中,还悠闲的游着片片白云,不禁抬起手指,仿佛指尖暮然间也被染成了蓝色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蓝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国不少地区空气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这是百姓、政府、环保人与企业共同努力取得的“战果”!但是,仍有个别地区空气质量还是不尽人意,这其中,就包括汾渭平原的11个城市。
数据显示,2017年,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列和PM2.5浓度与“2+26”城市基本相当,11个城市的PM2.5浓度年均值达68微克/立方米,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此外,纵观2015年至2017年,汾渭平原PM2.5、PM10、NO2、O3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优良天数比例逐年下降,呈恶化趋势。
打赢蓝天保卫战既是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发出的总动员。日前,在生态环境部印发的《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方案》中,除常提及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外,还将汾渭平原放到了主战场的地位。那么在这场蓝天保卫战中,汾渭平原面临哪些困扰呢?
困扰一: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汾渭平原在陕西境内的部分即关中地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锅炉、采暖锅炉、炼焦工业、炼铁工业是重要的污染源。据了解,陕西省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分别居全国第十位和第十二位,高于经济总量的排名。其中,61%的二氧化硫和62%的氮氧化物集中排放在关中地区,导致关中地区的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9倍和3.6倍。
困扰二:汽车尾气也是汾渭平原一大污染源
汾渭平原交通运输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且重型货车多、散货车多、过境车辆多。至于关中地区,连霍高速、包茂高速、京昆高速、福银高速在这里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架构。每日有近30万辆各类机动车从该地区穿过,其中大型载客车辆和重型载货车辆占比较大,汽车尾气污染严重。
困扰三:地理因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汾渭平原上关中盆地南依秦岭,北仰黄土高原,西接陇山山脉,向东敞开,为西窄东宽的平原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渭河纵贯其中。该地区四季分明,冬夏较长;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全年静风率35%,冬季达45%;据气象资料,自1960年以来,关中地区风速有明显减弱趋势,平均每10年减弱0.09米/秒,2000年以来平均风速约为1.0米/秒。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困扰四:臭氧污染愈加严重
在关中地区的PM10、PM2.5治理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臭氧污染又呈现时段提前、浓度加重、过程延长的特征,成为影响当地夏季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以西安为例,近4年臭氧污染逐年提前近一个月,2017年因臭氧超标损失的优良天数达到61天。2017年关中地区臭氧平均浓度为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2%。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因此,为了更好的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下一步,汾渭平原将实行区域联防联控,量化问责考核,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到2020年,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煤炭消费总量比2015年下降5%左右;基本淘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