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几年来,城市建设,尤其是民居建设,在长时间大规模的停滞后,如同久旱逢雨,省去了渐进、演变、更替以及转换等自我完善的时间过程,以一种大规模、全方位的姿态进行着转换。在这种住宅刚性需求还尚未解决的当下,来谈什么绿色建筑、生态景观、文化记忆,听上去多么奢侈!
然而,我们不得不关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建筑能耗约占世界总能耗的30%。在我国,近年来,中国建筑行业每年近20亿平方米的竣工量,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已经达到500亿平方米左右,其中绿色建筑面积仅有0.758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落后发达国家20年。
严峻的形势已经迫在眉睫。作为能源排放最大的行业之一——建筑行业如果再不行动,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将难以想象。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日之可追。”21世纪初,绿色建筑的概念借助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建筑行业相关领域进入我国,逐渐引起建筑设计界的重视。十几年来,绿色建筑从建筑单体节能走向社区和基础设施的整体节能,从追求绿色居住场所走向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从绿色技术硬件的推广应用走向绿色社会风尚的倡导形成。但是,目前绿色建筑仍然存在内涵不清晰、认识存在误区、商业化概念炒作等问题。
为此,有必要厘清绿色建筑的内涵是什么,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案例有哪些?既有建筑物如何实现节能改造?本期科普为您解读。
什么是绿色建筑 ?
绿色建筑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国内外有关绿色建筑定义的版本很多,涵义相近,但侧重各异。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的灵魂。绿色建筑注重地域性,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在各个地区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说严寒地区采用一个节能标准,而在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等采用的又是另一个标准,这些标准对于能源的使用以及节能措施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同理,对于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也都有类似的差异,因此“因地制宜”的原则尤为重要。
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上,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同时在设计上精打细算,而不是一味只靠新技术来实现节能。没有正确的设计理念,粗放设计,忽略细节,实际上是屏蔽大自然的能力,用节能技术来人工硬造一个环境,这个成本自然是昂贵的,无法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偿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