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李彦宏乘坐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驶上五环,怒刷了一波存在感。其实在过去几年里,已有许多汽车和科技行业巨头纷纷投身于无人驾驶领域,希望率先抢占一席之地。无人驾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也让我们这些暂时无法亲身体验的吃瓜群众有机会一睹充满科技感的未来交通。
街道和公路构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框架,当夜幕降临时,人们让这些城市的动脉变得更加鲜红耀眼,车灯流动像血液循环一般,生机勃勃地展现在眼前。但与交通系统不同的是,血液循环很少发生拥堵。在周一推出的《What a driverless world could look like》视频上集中,Wanis Kabbaj提到了一种来自中国的概念巴士,这种立体交通网络确实是减少交通堵塞的方法之一,但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基础问题,比如——交通工具。 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熟悉的场景:你已经开了40多分钟车,后座上的孩子开始不耐烦,而你也将要迟到,这时候前面总会有一辆开得慢吞吞的车挡住你的路,他或许在寻找停车位,据估计,将近30%的城市交通拥堵是由于驾驶员寻找车位造成的。而当你环顾四周时,会发现身边100辆车里有85%的车中只有一位乘客,这85个人本可以装满一辆大巴,但却浪费了如此多的空间。 与日渐拥堵的交通相比,生物学永远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我们血管内的空间已被充分利用,每一次心跳产生的血压能够为数百万血细胞压缩大量的氧气并进行运输,氧气很快流遍全身。连血细胞内的微小空间也没有被浪费。在健康状态下,超过95%的氧都能够被使用。但是你能想象城市中超过95%的交通工具是满载的,剩下的空间都留来让人自由地走路、骑车、享受这个城市吗? Wanis Kabbaj认为:血液如此高效的原因在于血细胞不只作用于特定器官或组织,而是共享的。它们被人体内所有的细胞共有。人体的系统又是如此庞大,37万亿细胞中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氧气输送渠道,在需要时能实现精准输送。对于交通系统而言,也应该跳出限制,建造结合汽车的便捷与火车的效率的交通工具。 我们现在乘坐火车或巴士时,由于车上还有其它乘客,往往要停十几次车才能到达你的目的地。如果这列车不用停呢?而是让车厢在移动过程中自动脱离,成为高速的无人驾驶巴士,行驶在次一级的运输道路上,不再需要任何停顿和长距离的换乘。你坐在一辆驶向城区的“巴士”中,快到的时候你所坐的部分会自动脱离并行驶到你的目的地。这就同时实现了集体运输与个体运输,可能会成为未来公共模块化无人驾驶交通工具之一。 想象一下,你行走在满是无人机、飞行的士、模块化巴士和悬挂式磁性胶囊车厢的城市,但这些还不够天马行空。Wanis Kabbaj觉得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减轻城市交通堵塞:现在的无人驾驶汽车正在尝试适应人类的驾驶网络:它们学习简单的交通规则、适应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这相对比较难。但是当整个城市都实现无人驾驶时会如何呢?我们还需要红绿灯、车道或限速吗?血细胞移动时可从来不会在红灯停下。第一个无人驾驶城市也将不会有红灯和车道。当车辆都实现无人驾驶并互相联网的时候,它们将以最快的速度行驶并理性地做出选择,甚至能礼让其他车辆。没有严格的交通规则,车流会被一个流动网络和不断自我改进的算法管制,产生出一种融合了德国高速公路的快捷通畅与孟买交岔路的活力的新颖交通。 生物学中包含着关于交通运输的智慧,交通越机械自动化,就会越像有机体般活跃。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天马行空的想想、概念和技术来创造立体交通网络、来研发新的交通工具最终改变城市的交通流动。未来世界通过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正逐渐变得触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