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已进入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为显著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及社会信息化水平,显示出该国对全球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实现国民经济及社会信息化有许多工作要做,从基础设施的构筑到信息产业的培育,从硬件产品的制造到软件产品的研发,从金融电子化到电子商务,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就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具有基础地位。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没有企业的信息化,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就将成为空中楼阁;企业又是社会经济活动信息的重要源头,没有企业的信息化,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就将成为无源之水;企业还是信息产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没有企业的信息化,信息产业就会失去重要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实现信息化是现代制造企业的必要条件。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不仅使设计手段、管理手段得以更新,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载体的变化,使先进设计理念、先进设计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管理技术进入企业,使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甩掉了陈旧的观念,甩掉了落后的工作方式,甩掉了惯性的思维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注入了活力。当然,不能说实现了信息化就必然能成为现代制造企业,这里所说的必要条件借用了数学上的概念:虽然他不是充分条件,但是没有信息化,肯定不能成为现代制造企业。因此我们说:“没有掌握信息技术的企业连与人家对话的起码资格都没有,也就更谈不上合作与竞争了。”
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落后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可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改善运行质量,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中要纠正一个工作误区: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能把手段当目的;更不能偏主就次。要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这个基础,抓应用、促发展。
安徽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果,给予这一观点以有力的证明。
安徽省曾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早期的工业又以生产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性工业为主,制造业相对薄弱,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海螺塑钢门窗、凯斯鲍尔豪华客车、奇瑞轿车等一批知名品牌的崛起,安徽的制造业在国内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国际市场“抢滩登陆”。从1989年起,安徽省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开始超过第一产业(农业),且超出幅度逐年扩大,到1999年,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已达到第一产业的2倍。
安徽省制造业是后发的,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九五”以来的信息化建设。上述知名品牌产品的生产企业无一不是安徽省“九五”期间建成的信息化示范企业。江淮汽车集团在包括一汽、二汽这样的强手如林的国内汽车行业中只是个“轻量级选手”,1990年在行业仅排名第29位,1995年以来,通过应用CAD、CAE、CAPP、CAM、PDM和MRPⅡ技术,产品开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2000年跃居行业第11位。黄山市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是黄山脚下偏僻山区的一个乡镇企业,过去更是名不见经传,同样是1995年以来,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产品设计数字化、企业管理数字化和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成为“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这两个企业于2000年双双通过国家CIMS应用示范工程验收,江淮汽车集团更被评为全国CIMS示范先进企业。这些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一致体会到:“企业今天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实施信息化之前连想都不敢想。”
2 制造业信息化要落实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
信息技术本身在不断发展,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展,因此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虽然对制造业信息化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是一个“化”字,就意味着他是一个过程,是企业在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然而,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必须为真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大多从“甩图板”开始,从CAD、CAE、CAPP、CAM到PDM,形成覆盖工程技术部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则从早期的MIS到MRPⅡ、ERP,与工程技术系统相集成,构成基本覆盖企业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制造业信息化系统。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就,显著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意味着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还缺乏足够的支撑力。
那么制造企业如何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呢?我们可以从应用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加以分析。
在应用广度上,我国制造业企业事实上已经产生了扩大信息集成范围的客观需求,为了提高企业的敏捷程度,响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对本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了如指掌和实时监控,而是要进一步掌握整个供需链和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信息,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整个链条失去作用。因此,供需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已为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所关注。安徽省汽车、烟草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在这些方面开始探索和尝试,并带动了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在应用深度上,安徽省一些信息化建设先进企业取得了共识:“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过“九五”以来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企业的数据库中已存贮了大量的数据,但是数据只有经过挖掘处理,才能成为有用的信息,信息只有经过提炼,才能成为知识,知识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制造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等。企业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就要在数据的挖掘处理、信息的提炼和知识的转化上下功夫,数据挖掘(DM)、决策支持系统(DSS)、高层主管支持系统(ESS)、业务流程重组(BPR)、知识管理(KM)等信息技术将在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无论是扩大信息集成范围,还是深化应用程度,都是围绕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引伸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衡量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评价标准,用投入多少资金、购置多少硬件多少软件、培训多少人次来评价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效果显然是不合适的,至少是不够的。应当更多地将产品开发周期(在这方面,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占有率、流动资金占有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在线混流率等企业经济运行指标纳入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3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通常根据企业的需求和专家的建议论证,选择企业技术进步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予以解决。科技攻关项目的内容可以是一种关键产品的开发、一台关键设备的研制、一种关键材料的制备、一种关键工艺的采用。在空间上具有局部性,他可能只是一个或一类企业的需求;在时间上具有即时性,一旦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攻关的目的就完全达到。而制造业信息化首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要经历起步、单元技术应用、局部集成和全面集成、深化应用等多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个阶段又有很强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处理不当就会出现重复投资或信息孤岛,给企业带来资源的浪费,给后续阶段的实施带来困难。
其次,他既具有普遍的共性,如制造业企业的“甩图板”,又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同规模、不同生产纲领、生产不同产品、处于不同经营状况的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主、客观需求各不相同。
再者,在一个企业实施一项攻关项目,可能只涉及该企业的少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