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6-11-04 08:59:00
楼主
一、系统配置思路
1.原料资源的概念和资源综合利用
众所周知,水泥工业是资源型工业。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规划区域布局的前提下,应该说是“工厂跟着矿山走”,而且由于水泥工业的总体规模较小,对于资源的品位要求也很高,当然,这里面也有生产技术成熟程度的影响问题。简单地说,在那个时期,足够规模(储量)的优质的原料资源是建设水泥工厂的最根本的条件。至于项目建设成本和销售成本则是不太重要的因素。
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评价一个项目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符合法规要求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工厂成本+销售成本)供给市场。而且,另一方面,由于水泥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原料资源的需求很大,因此,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评价和落实原料资源。
总的来说,应该考虑以下要素:
(1)遵循国家对土地、矿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
(2)有成熟可靠、经济合理的原料资源综合利用(低品位原料利用)的技术;
(3)满足水泥产品的质量要求(实现产品方案的安全性);
(4)充分利用经济可行的外行业尾矿、工业废渣等资源;
(5)通过原料资源(低品位原料)的综合利用,优化项目效益(降低投资成本和/或生产成本);
(6)合理的可采资源储量和服务年限(在确定的项目寿命期内)。
除了附属于大型企业的专用尾矿(或废渣)水泥生产线外,在考虑尾矿(或废渣)利用的同时,有必要落实矿产资源的开采权,以确保项目的资源可靠性和安全性。
2.原料矿山开采
对于自备原料矿山的开采,自编制资源利用方案开始,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
(1)矿量及开采境界的圈定,应充分考虑到工厂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包括后续矿山资源以及工厂规模的扩大等因素。建议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考虑。
(2)资源综合利用方案要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从设计、施工到生产。
(3)采掘运输方案要结合矿山特点(地质、地形、地貌;气候;规模等)经多方案比较选定。对于大型矿山,要充分研究采用大型采掘运输设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4)要研究矿山工作班次的合理性。对于大型现代化矿山,在环保允许的情况下,要增加工作班次,最大程度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破碎机系统
原料破碎系统的选择要考虑以下要素:
(1)基于原料的特性(包括抗压强度、易碎性、金属磨蚀性和水分、塑性指数等)进行设备选择。一般来讲,对于硬质、磨蚀性大的石灰岩原料不适合用单段破碎系统,而应采用两段破碎;对于含较多石英岩(如,砾石等)的硅铝质原料,宜选用反击式破碎机。
(2)破碎系统的配置要与矿山的开拓运输方案相结合。如,对于掌子面很宽的大型矿山,当没有采用移动式破碎机时,为缩短山上汽车运输距离而设置一个以上的破碎站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对于较复杂的矿山,还可以对不同品质的矿石进行搭配进厂)。
(3)破碎系统的规模要结合矿山至厂区的运输方式来考虑。当破碎站设在矿山时,其工作制度应与矿山的原石采装工作班次一致;当设在厂区时,则可以按三班或二班。
(4)当需要考虑外购部分矿石(或尾矿、废渣)时,应考虑与自采矿山的关系,以及矿石粒度、品质差异等因素,故此,一般情况下设置独立的破碎系统可能是必要的。
(5)在南方多雨潮湿地区,当黏土质原料的成分较为稳定的情况下,采用石灰质原料与黏土质原料的混合破碎,无论是对于黏土质原料的破碎,还是粘性物料的单独储存和均化,都是理想的选择方案。
4.原料储存和均化
原料储存和均化系统的选择应取决于以下条件:
(1)进厂原料质量的阶段均齐性与按生产要求足量、均匀进厂的可靠性。
对于原料中的主要成分和有害成分的波动和原料进厂量稳定性的评估,是决定储存和均化方式的最基本的要素。当外购民采民运的原料资源时,应考虑有足够的原料储存量,以确保供应的可靠性,并可有效控制成本;当为自备矿山,且正常情况下采掘运输系统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时,原料储量宜选择低值。一般情况下,以3~7天为宜。
(2)环保要求和相关气候条件的影响
原料在厂内的运输和堆存过程中会产生扬尘,因此,环评报告对原料的堆存方式会有要求,如,室内或室外储存。另外,原料的特性和气候条件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如,当在南方地区采用粘土作为硅铝质原料时,较长的室内储量是需要的(如,20天,甚至一个月)。
(3)当原料需要预均化时,应设置预均化堆场。但预均化堆场的储存期不宜太长,以免占用太多的场地和增加基建投资。一般情况下,建议石灰质原料为3~7天,硅铝质原料5~10天。
(4)对于多条生产线共用一个原料储存和均化系统时,要特别注意堆取料机的能力匹配和运转率的适宜性,并要避免因取料机的故障和计划维护而可能造成的多条生产线的停产。
5.原料调配系统
原料调配系统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原料资源的质量波动和可能的变化,并应结合将来可能的产品方案的调整。也就是说结合项目原料和产品特点的四组分的配料系统几乎是必要的。
原料调配系统要与原料储存和均化系统、原料粉磨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举例来讲,假设两条6 000t/d生产线共用一个原料预均化堆场系统,而每条生产线配置有两套能力为220t/h的原料磨系统(一个原料调配站供两套原料磨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调配站中每个料仓的容积和几何尺寸(特别是主要原料,如,石灰石)必须要根据不同的运行组合来考虑确定。
在采用联合储库储存硅铝质和铁质等辅助原料的情况下,利用储库库侧设置配料仓的方案应该是合理、可行的。
在石灰质原料预均化堆场取料机的可靠性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利用该取料机直接进行石灰石喂料的方案将使系统更加简捷和经济。
6.原料粉磨系统
原料粉磨系统的选型应至少基于以下条件:
(1)原料的工艺加工性能(包括基于球磨和辊磨而进行的易磨性和金属磨蚀性实验结果)(当考虑选用辊压机或筒辊磨系统时应进行针对性的实验);
(2)配合原料在正常和极端情况下的水分含量;
(3)建设条件的适宜性(如,大型设备至建设场地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4)综合技术经济评价(投资成本和生产运行成本的分析)。
可供选择的原料粉磨系统有:
A.辊式磨系统
B.球磨机系统(包括中卸磨系统和风扫磨系统)
C.辊压机系统(包括辊压机终粉磨系统,以及由辊压机和球磨机组成的预粉磨系统)
D.筒辊磨系统
从技术及装备的可靠性、合理的投资成本和通过降低电能等消耗而实现的生产运行成本的降低等方面来综合分析,在一般情况下,选用辊式磨系统是合适的。
各系统的原则性比较见表1。
7.生料储存与均化
生料质量的稳定是烧成系统热工制度稳定的前提之一。在合理的投资和运行成本的前提下选择均化系数高的生料库是必要的。
基于生料制备系统可靠性的保证,建议生料库的储量减少至1天以内(国际上知名公司的标准配置为4h)。至于库的个数,一般情况下应为一个。但当公司只有1条生产线而有生产不同品种熟料的需求下,设置两个库也是合适的,而且还可以在清库时不影响生产。
关于窑尾收尘器收集的窑灰,建议直接返回到生料入窑系统。只有当原料磨运行时,才能让窑灰返回到生料库。
生料进库和出库生料喂至预热器,采用提升机输送已成为节能降耗的一种成熟方案。
8.燃料资源的考虑
我国水泥工业主要是以燃煤作为熟料煅烧用燃料。近年来,随着各行业煤炭需求量的剧增,水泥工业用煤无论是品质、价格,还是足量供应的可靠性,都受到了压力,预计这样的局面在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一般情况下,建议按低品位燃料(如,发热量在4 500kJ/kg,灰分含量接近40%)和无烟煤的燃用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并应考虑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燃煤搭配使用的可能性。
对于我国部分省市,如,云南、贵州和四川,以及东北地区高硫燃煤产地的项目,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应通过搭配或掺用的方式进行利用。当原料中含硫量一般的情况下,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和装备使用含硫量达3%~3.5%的燃煤。
9.原煤的储存和均化
鉴于上述的燃煤供应的不确定性和质量的波动性,适当增加原煤的储存量,并应考虑多种原煤分别堆存的条件。对于原煤的预均化问题,认为设置一座储量为7天左右的预均化堆场是有必要的。
10.煤粉制备系统
由于煤源和煤质的不确定性,有必要设置有足够适应性的煤磨系统。建议按较差的煤质(热值、挥发分、灰分和易磨性等)进行系统能力和煤粉细度的设定。
基于原煤含水量(一般应用基水分为10%~12%)和对煤粉水分控制指标(1%)的要求,可供选择的煤粉制备系统有:
(1)风扫球磨系统:该系统由风扫球磨、动态选粉机、(分离器、)系统风机和除尘器组成。其优点是对煤质适应性强、生产调节(特别是细度)灵活。
(2)辊式磨系统:该系统由辊式磨、(分离器、)系统风机和除尘器组成。其优点是系统相对简单,烘干能力强,单位产品电耗较低。
近年来,辊式煤磨已较普遍地运用于水泥工业(包括在5 000t/d级生产线上的使用),但对于国内生产的辊式磨在粉磨无烟煤而要求控制煤粉细度在3%以下的情况还没有足够的运转实绩。
11.煤粉输送系统
近年来建设投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