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系统的定制化是企业和供应商都很难受,但这个其实是存在必然的合理性的,但这个其实并不妨碍我们要探讨如何来破局。笔者主要是从事MES和APS的研究,所以本人的话题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主要聚焦于在这两个系统。
看到一个模型上的定义,感觉还可以:人们依据研究的特定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antetype)客体的结构、功能、属性、关系、过程等本质特征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从广义上讲:如果一件事物能随着另一件事物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此事物就是另一件事物的模型。
严格来说,现在我们所开发的MES和APS系统,其实可能并没有严格的遵循模型化的思路,最起码不是说主动的在遵循模型化的思路,或者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发之前并没有一个参考模型作为指导的。
虽然现在关于各种数字化系统也都有一些标准可以参考,但一般的标准基本上来说都是说一下些有什么或者没有什么的意思,数字化这个领域的标准其实一直有点差强人意的。
制造领域数字化系统的模型,应该把握住这个系统的核心主线,具体而言,有的以业务过程模型为主,有的以信息转换模型为主,但无论如何这两种模型都是要融合的。对于MES系统而言,其最为核心的两条主线一个核心,两个主线一个是订单过程主线,另外一个是工艺流程主线,一个核心是作业排产与动态调度。订单过程主线主要体现为订单的来源(集成或创建)以及订单的分批、订单齐套准备、订单下发控制、订单执行与监控等。工艺流程主线主要是按照工艺流程来展开,每一道工序其实都是一个枢纽节点。通过这两条主线,就可以将我们所提到的5M1E等制造要素都关联起来了,实现有序协调的控制。如果说这两条主线属于范围或者空间维度,那作业排产与动态调度其实就是时间维度,这样就可以建立起MES的宇(空间)宙(时间)体系。
模型代表的是一种抽象,代表的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架构,体现的是柔性可伸缩的能力。当我们建立起MES模型的时候,并不是说这个模型就是一个具体的系统,而是说这个模型可以指导这一类的系统,从模型走向实际的系统还有很多的中间映射是需要走的。现在虽然提一些低代码开发,其实这是一种手段,如果没有模型作为核心或者基础,其实对于软件的意义并不大,但如果有了模型作为核心基础,这个作用还是不错的。
另外一个需要说的一下,就是其实现在在设计领域提了很多模型化的思路,比如MBD,这是关于信息定义的,比如MBSE,这是关于整个过程组织和模型交互的,这些概念工具或者系统的核心本义其实完全可以应用在制造领域里面。为什么?因为我们团队所开发的APS系统是以自主通用性的引擎为核心的,而这个引擎的组织就贯彻了大量的模型化的思想,比如各种排产约束和目标可以方便的以模块化的方式添加进去。
来源:微信号 智能制造随笔
作者:王爱民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