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与智能化 点击:225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9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19-05-30 16:52:25
楼主

不久前我从不同的角度,把与智能化相关的若干概念和观点串了一下。何老同意文章的观点,但认为深度不够: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对知识、文化、智慧、数据、语言等的结构化无知才是比较麻烦的”。


何老的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

 

我经常说:许多人混淆了工业的智能化和人工智能,把路子走歪了。我们可以从表达(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种区别:人工智能研究的往往是让计算机具备人的思维、表达和推理方式;而工业的智能化则是把人的思维方式转化成计算机便于处理的套路。用句不太恰当的表述就是:人工智能就是让机器理解人的话,而智能化就是让人去说机器能理解的话。这样才能“人智变机智”。

 

“人智变机智”就是把人感知信息、运用知识的方式,转化成计算机处理信息、表达知识的方式。比如,IF  X>5 Then I=1。

 

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信息,先要把信息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结构化。比如,针对零件加工报价问题,首先要知道哪些属性和报价相关,比如材料、加工精度等。要把这些属性变成数字,比如材料可以用代码表示。然后把这些属性标称标准的数据结构。

 

对绝大多数场景而言,企业信息结构化、标准化的程度,决定了“智能决策”能够做多少事情。换句话说,信息的标准化和结构化,往往是工业企业推进智能化的瓶颈。

 

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难度很大。企业智能化做得不好,一方面是舍不得在这一方面下功夫。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的文化不崇尚结构化思维、习惯于模糊的表达方式。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业务人员认为自己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而计算机人员认为并没有说清楚。这就导致了所谓“IT和OT的分离”。


人的思维方式和机器的表达方式确实不一样。有个笑话。老婆对程序员老公说:“你去接孩子。如果遇到卖西瓜的就买一个回来”。结果,老公买了一个西瓜,却没有把孩子接回来,因为“遇到卖西瓜的”了。这个笑话是嘲讽“程序员思维”的,但也从给一个侧面说明机器和人的“思维差异”。我们要推进智能化,就要学会用机器的方式进行思维。

 

现在看来,我国解决“IT和OT分离”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背后有文化的因素存在。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