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业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点击:201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9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19-01-11 10:06:48
楼主

我过去就发现:数学、物理学得好的同学,往往善于把公式转化成图而不是直接面对公式发呆。这其实是一种“问题转化”的思维方式。我发现: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往往先要把一个领域的问题转化成另外一个领域的问题。


工业互联网技术落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问题转化的能力。我们常说,网络互联、数据流动——这些是IT领域的问题。但是,网络为什么互联?网络互联背后是业务的联系。价值在业务中产生、由业务场景定义。没有业务的联系,网络互联、数据流动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互联网问题的思维,应该先用业务逻辑思考问题。

 

不久前,何老和我谈起钢铁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他举了一个例子:设备大修时要把废钢切下来,用卡车运走,最后装入转炉。这时,如果切得太大,车子可能运不走;如果比炉口大,就装不进路子。遇到这些问题,都要进行二次切割。显然,如果能在开始的时候一次完成,就可以提高切割的工作效率。而前提是:把车载的能力、炉子口径的信息输入过来,让实时切割的人知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业务上有了联系,才需要信息集成、网络连接。

 

所以,搞工业互联网,不是泛泛地谈数据流动、打破信息孤岛。而是要先考虑业务上有什么联系。

 

一年多前,我曾经在朋友圈里发过一段话:“工厂里的事情可以分成标准、常规、特殊、异常。特殊和异常又可分为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所谓的智能化,就是尽量把常规变成标准,把特殊变成常规,把异常变成特殊,把预料之外变成预料之中。”对于这句话,工信部有位领导评价说“工厂之外也是这样”。搞互联网也是这个逻辑。

 

比如,当一件事发生后,涉及到多个业务部门。要推进互联网应用,先要把经常发生的常规事情转化成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这样,涉及到部门的业务联系就清楚了。根据清晰化的业务联系,就可以用互联网把信息联系起来,实现有效的协同。这种做法,其实也是知识的显性化和沉淀。

 

逻辑清楚了之后,还要看到实现过程中的困难:搞这一套是需要时间和人力成本的。如果这样的事情类型太多了,成本就太高。那怎么办呢?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业务上要尽量简化、归类,把“问题”的数量压缩下来。另外一个就是软件的灵活性要足够高、便于配置。这就是对IT一侧的要求了。

 

现在,谈工业互联网的人,往往是IT专业的人。但是,要推进这类事情,IT的技术人员千万不能越庖代殂。你不懂业务,信息连起来也没用。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