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要理解两个层次的含义 点击:192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9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18-12-03 10:21:24
楼主

技术创新要面向需求。让需求拉动技术,才能走向正路。但需求至少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含义。分别是:针对具体的用户项目、针对一类市场。理解这个问题,对IT技术人员特别重要。

 

需求的第一个含义是针对具体用户、具体项目的,强调的是个性化。用户个性化强,可以追溯到我常提到两个观点:价值是隐藏的、需求是变化的。

 

所谓的价值隐藏,主要指IT技术的用途主要是补管理上的漏洞,而管理漏洞却不容易发现。所谓需求变化:当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就不再是问题。所以,企业具体需求决定于现在走到了哪一步,在各个企业中都是不同的,且与时俱进。

 

针对这样的问题,要强调把握需求的精准性:就像瞄准猎物,差一点点都不行。常见的问题就是对需求的细节理解不够,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过去有种说法,70%的ERP都失败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需求的细节把握不到位,导致走偏了。而这种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

 

第二个含义是针对针对一类市场,包含多个用户。理解需求,也就是理解需求有多大、用户有多少、需求多强烈、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等问题。

 

对需求的第一种含义的理解,决定具体项目的成败;第二种含义的理解,则决定技术商业化的成败、甚至(提供技术的)公司的存亡。如果市场过小(包括过度竞争把市场搞得太小、国外技术太强留给我们的市场太小),不足以养活一个技术团队时,团队的人员和方向就很难稳定,技术就很难发展起来。这样事在中国也是非常多的,工业软件中的案例就不少。

 

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一般是从个案中产生,在推广复制中发展。这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第一点做不好,对用户来说是没用的、是失败的;第二点做不好,(提供技术的)企业就做不大、做不强、甚至面临生存困境。技术的发展过程,要从个别走向一般:离开这个逻辑而追求商业化,“科研成果”往往是“空中楼阁”。

 

离开具体的用户和个案,对需求的理解就不深刻,难免脱离实际。国家863、973项目中,需求理解不到位的例子就很多。

 

我们注意到,需求的第一个含义和第二个含义之间是有矛盾的:第一个含义要求精准把握用户个性化需求,第二个含义则是要针对用户群体的共性。这个矛盾,是强调个性和强调共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需要用“灵活性”来解决的。灵活性往往要通过模块化来实现。在模块化基础上,对不同的用户,进行个性化的搭建。这就好比:抢是同一把,可以瞄准不同的兔子。

 

我国很多工业软件企业做得并不好。有的企业几十年来,一直在做“项目”,而缺乏像样的“产品”。这样,知识就无法有效地复用:人做的很累、企业也发展得不好。从企业的角度看,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外因是市场本身的不规范、零散,内因是企业自身的系统思考不到位。

 

总结一下,技术发展需要遵从这样的逻辑:先个案,再一般;先做成,再做好。为此,工业技术一般不要指望跳跃式发展。正如孔子所言:勿欲速,欲速则不达。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