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专家都认为精益是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所以企业做智能制造的第一步是先搞好精益,把所有的作业标准化之后,再把智能制造提上日程。本人从1999年从事咨询行业已来,17年中为企业搞过精益规划和咨询,09年到现在搞了8年的信息化的咨询。以我的经验和理解,我对上述观点提出一些补充和升级。
第一, 标准化是数字化的基础不假,但是如果没有信息化,数字化的推动,企业的标准化永远不可能做到数字化要求的水平。在没有汽车的年代,很难修建高速公路的需要,很难树立大家都遵从的交通规则。一旦有了时速可以过百的汽车,我们就需要高速公路,就需要明确的交通规则,就需要所有的上路的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企业上ERP系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历程,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把各种流程标准化。各种随意的业务处理流程,一定要依据合法合规,高效率,高适应性的原则指导下,规范成标准的业务流程。如果没有ERP系统的驱动,企业永远不肯能把业务流程规范到ERP需要的水平。同样企业在数字化,互联和智能化的过程,由于有了数字化和联网化的需求驱动,企业的客户需求,研发,工艺,资源,物料和产品,必然会快速的标准化。当然这一个过程一定是浴火重生的过程。
第二, 数字化工具辅助下,精益生产的推进速度,深度,精度,和影响范围要比传统模式线的精益改善“凶猛的多”。智能制造时代首先是数字化时代,基于数据,软件仿真建模企业的所有资源(厂房,设施和设备,工装和工具,物料和产品,人员)和工艺(生产和组装,设备操控和编程)建成数字化模型。基于这些模型,我们可以进行生产运作的各种仿真模拟,比如生产布局和优化,物料仓储和物流配送,生产中的各种事件(返工和报废,设备当机,人员缺勤,物料缺料,紧急插单)。基于这些仿真我们可以积累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和现实运营的真实数据相对照就会对我们在工艺设计中的白机理(用已知的知识和逻辑构建)进行优化,对黑机理(未知的知识和逻辑)进行映射和挖掘。利用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生产设施布局,节拍的设定,生产计划和排程,设备管理和工艺优化,材料优化,供应商优化,物流优化。
第三, 在智能制造转型中,企业除了要时刻跟踪自己业务相关的专业技术,还要紧密跟踪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现在的信息技术工具可以让跨学科的知识大融合,跨部门的流程改善越来越简单,跨领域的整合越来越可行。我们要用现在的技术解决现在的问题,不要用过去的技术解决现在的问题。在智能制造中的信息技术的平台上,一年的精益改善,进度要超过,传统手段改善十年以上的效果。
总之一切“我们的管理基础不行,不能急着上智能制造的项目”类似的说辞,都是不理解,不觉悟,不学习,不掌握智能制造真正内涵的管理者,“专家”和老板的标签。
作者:辛玉军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